為指導全市各級各類學校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應急處置工作,防止各學校因初三、高三年級師生返校導致疫情的發生和蔓延,確保師生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特制定本應急處置預案。
一、基本原則
以快速、準確處置突發疫情為目標,統一指揮、分級負責,一旦發生疫情事件,能以最快的速度、最高的效率,科學有序進行處置,最大限度防止疫情擴散蔓延。
二、應急指揮機構及職責
由市應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領導小組教育領域疫情防控組負責,對全市學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應急處置工作進行全面安排部署,負責督促指導各區(市、縣、開發區)、市屬高中和省屬高中按規定製定應急預案,並按預案開展應急處置工作。各區(市、縣)、貴州雙龍航空港教育領域疫情防控組負責,對轄區學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應急處置工作進行全面安排部署,負責督促指導轄區初中、高中按規定製定應急預案,並按預案開展應急處置工作。市、區兩級教育領域疫情防控組各成員單位等按職責開展應急處置工作。
學校成立以主要負責人為組長的疫情防控工作專班,全面負責防控工作的綜合協調與日常管理,明確責任,落實到人;明確疫情防控要點和工作程序,對相關人員進行專項培訓;明確建立學校防控工作聯繫網絡,以學生為單位,及時收集和報送相關信息;明確學校疫情報告人,明確學校所在地衛健部門、疾控機構、醫療機構聯繫人及其聯繫方式,加強溝通,及時向有關單位報送信息,開展聯防聯控。
疫情防控工作專班職責:全面負責本校疫情防控工作,擬定適合本校的疫情防控方案和應急預案,監督檢查各部門防控工作落實情況。對突發疫情事件應急處置進行決策,調動各應急處置力量和物資,及時掌握突發事件的發展態勢,全面指揮應急處置工作。
三、適用範圍
(一)出現可疑症狀人員:指師生員工中出現發熱、咳嗽、咽痛、乏力、腹瀉和腹痛等症狀人員。
(二)出現單個以上病例:指師生員工中出現1例以上新冠肺炎確診病例、無症狀感染者、疑似病例。
四、應急準備
(一)物資準備。
根據學校的規模、師生員工數量,準備充足的醫用口罩、洗手液(肥皂)、消毒藥械、測溫儀、醫用外科手套、防護服、護目鏡等防控物資(儲備用量不少於兩周),建立庫存和使用台賬。
(二)設置「三室一區」。
結合學校情況設置「三室一區」即:醫務室、隔離觀察室(校內)、臨時觀察室(校門口)和隔離區,並配備必要的防護和消殺物資設備。
(三)人員準備。
學校設立駐校應急醫療保障組,由屬地醫院醫務人員、疾控人員、校醫共同組成,並實行24小時值守。安排專門應急醫療保障車輛,隨時待命,負責對發熱教職員工和學生進行轉送。
(四)環境準備。
建立健全日常清潔、消毒、通風制度,做好「三室一區」的通風、消毒和衛生管理。
(五)建立對口聯繫機制。
市教育領域疫情防控組統籌,本著就近便捷的原則,建立全市涉及初三、高三年級返校的學校與定點發熱門診對口聯繫機制,確定聯繫人,明確聯繫方式,開通綠色通道。定點發熱門診接診發熱等異常症狀學生和教職員工後,應立即開闢綠色通道,優先對其開展血常規、核酸檢測、ct等相關檢查。
五、處置流程
(一)出現可疑症狀人員處置。
1.啟動應急處置。
(1)第一類情況:一旦發現有乾咳、乏力、鼻塞、流涕、咽痛、腹瀉等症狀的學生、教職員工,或學生、教職員工自感不適,應立即將患者帶入校醫務室,由住校醫療組初步診斷,如有必要安排專人用專車送至對口定點醫院門急診就診。
(2)第二類情況:在每日體溫監測中,如果發現體溫≧37.3°c,但無乾咳、乏力、鼻塞、流涕、咽痛、腹瀉等症狀者的學生、教職員工,或學生、教職員工自感發熱,應立即將患者帶入校區內隔離室。休息15至30分鐘後,再次測量體溫,如體溫仍≧37.3°c,安排專人派專車送至對口聯繫定點發熱門診就診。
(3)第三類情況:如體溫≧37.3°c,並伴有乾咳、乏力、鼻塞、流涕、咽痛、腹瀉等症狀的學生、教職員工,無需再次測量體溫,應立即送校內隔離室隔離,安排專人派專車送至對口聯繫定點發熱門診就診。
2.報告:出現第一類情況需要送醫的,應立即將相關信息(包括出現症狀時間、地點、人員、症狀、人員數量等)報告本校應急防控工作專班,同時聯繫家長及定點醫院進行診治。發生第二、三類情況,應立即將相關信息(包括出現症狀時間、地點、人員、症狀、人員數量等)報告本校應急防控工作專班、屬地疾控、上級主管部門,同時聯繫家長和定點發熱門診進行診治。
3.轉送:學校安排專門車輛,做好可疑症狀者和護送人員個人防護,立即轉送定點發熱門診開展診療和篩查。也可根據需要聯繫當地街道(社區)、衛生院或撥打120急救電話送醫。
4.檢測:對發熱人員,定點醫院發熱門診要組織專家會診,在第一時間作出是否排除新冠肺炎的判斷,並將排除新冠肺炎的結果及時告知學校。對發熱人員,發熱門診要立即採集患者咽拭子標本並送市疾控中心進行檢測。市疾控中心要預留一台應急檢測設備,專門用於師生員工的核酸應急檢測工作。市疾控中心核酸檢測機構對送達的師生核酸採樣標本,隨到隨檢,並在4至8小時內將核酸檢測結果書面告知學校及相關部門。如果發現核酸檢測陽性者,應第一時間向市衛健局報告,市衛健局應立即上報市政府總值班室,同時通報市教育局。
5.處置:(1)對核酸檢測結果陰性患者,解除隔離由接診醫療機構根據具體患病情況進行診斷治療。(2)核酸檢測為陽性的人員,按新冠肺炎病例進行處置,並及時反饋給教育(學校)、社區和疾控部門。
6.關註:可疑症狀人員送診期間,要對班級(辦公室)人員進行密切關注,繼續開展正常的,老師要及時掌握學生的思想動向。
7.消殺:可疑症狀者轉離後,學校應對隔離場所和轉運車輛做好消毒。
(二)發現確診病例、無症狀感染者、疑似病例後的處置措施。
1.管控:市級專家組判定為確診病例、無症狀感染者、疑似病例後,市衛生健康局應立即向市應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領導小組上報。按照相關規定,對密切接觸者,各地教育領域疫情防控組統籌,提前安排符合條件的酒店,做好集中隔離準備,由屬地政府組織集中到各級教育領域疫情防控組指定的酒店隔離醫學觀察,家屬實行居家觀察。是否採取停班、停校等封控措施,由市應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領導小組研究決定。
2.告知:在市教育領域疫情防控組的統籌安排下,相關單位、學校要適時告知學生家長和社會,並積做好溝通和思想疏導,化解家長疑慮和社會焦慮,對被集中隔離人員實施關懷關愛。
3.流調:疾控等部門開展流行病學調查以及同班、同宿舍、同辦公室等密切接觸者的排查工作。
4.消殺:疾控等部門按照規範開展重點區域消殺。
六、健康教育與輿情引導
積極做好師生員工及學生健康教育及心理疏導,緩解緊張心理,穩定情緒,更好地配合治療和隔離觀察。及時對網絡及社會輿情進行正面引導。
一、基本原則
以快速、準確處置突發疫情為目標,統一指揮、分級負責,一旦發生疫情事件,能以最快的速度、最高的效率,科學有序進行處置,最大限度防止疫情擴散蔓延。
二、應急指揮機構及職責
由市應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領導小組教育領域疫情防控組負責,對全市學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應急處置工作進行全面安排部署,負責督促指導各區(市、縣、開發區)、市屬高中和省屬高中按規定製定應急預案,並按預案開展應急處置工作。各區(市、縣)、貴州雙龍航空港教育領域疫情防控組負責,對轄區學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應急處置工作進行全面安排部署,負責督促指導轄區初中、高中按規定製定應急預案,並按預案開展應急處置工作。市、區兩級教育領域疫情防控組各成員單位等按職責開展應急處置工作。
學校成立以主要負責人為組長的疫情防控工作專班,全面負責防控工作的綜合協調與日常管理,明確責任,落實到人;明確疫情防控要點和工作程序,對相關人員進行專項培訓;明確建立學校防控工作聯繫網絡,以學生為單位,及時收集和報送相關信息;明確學校疫情報告人,明確學校所在地衛健部門、疾控機構、醫療機構聯繫人及其聯繫方式,加強溝通,及時向有關單位報送信息,開展聯防聯控。
疫情防控工作專班職責:全面負責本校疫情防控工作,擬定適合本校的疫情防控方案和應急預案,監督檢查各部門防控工作落實情況。對突發疫情事件應急處置進行決策,調動各應急處置力量和物資,及時掌握突發事件的發展態勢,全面指揮應急處置工作。
三、適用範圍
(一)出現可疑症狀人員:指師生員工中出現發熱、咳嗽、咽痛、乏力、腹瀉和腹痛等症狀人員。
(二)出現單個以上病例:指師生員工中出現1例以上新冠肺炎確診病例、無症狀感染者、疑似病例。
四、應急準備
(一)物資準備。
根據學校的規模、師生員工數量,準備充足的醫用口罩、洗手液(肥皂)、消毒藥械、測溫儀、醫用外科手套、防護服、護目鏡等防控物資(儲備用量不少於兩周),建立庫存和使用台賬。
(二)設置「三室一區」。
結合學校情況設置「三室一區」即:醫務室、隔離觀察室(校內)、臨時觀察室(校門口)和隔離區,並配備必要的防護和消殺物資設備。
(三)人員準備。
學校設立駐校應急醫療保障組,由屬地醫院醫務人員、疾控人員、校醫共同組成,並實行24小時值守。安排專門應急醫療保障車輛,隨時待命,負責對發熱教職員工和學生進行轉送。
(四)環境準備。
建立健全日常清潔、消毒、通風制度,做好「三室一區」的通風、消毒和衛生管理。
(五)建立對口聯繫機制。
市教育領域疫情防控組統籌,本著就近便捷的原則,建立全市涉及初三、高三年級返校的學校與定點發熱門診對口聯繫機制,確定聯繫人,明確聯繫方式,開通綠色通道。定點發熱門診接診發熱等異常症狀學生和教職員工後,應立即開闢綠色通道,優先對其開展血常規、核酸檢測、ct等相關檢查。
五、處置流程
(一)出現可疑症狀人員處置。
1.啟動應急處置。
(1)第一類情況:一旦發現有乾咳、乏力、鼻塞、流涕、咽痛、腹瀉等症狀的學生、教職員工,或學生、教職員工自感不適,應立即將患者帶入校醫務室,由住校醫療組初步診斷,如有必要安排專人用專車送至對口定點醫院門急診就診。
(2)第二類情況:在每日體溫監測中,如果發現體溫≧37.3°c,但無乾咳、乏力、鼻塞、流涕、咽痛、腹瀉等症狀者的學生、教職員工,或學生、教職員工自感發熱,應立即將患者帶入校區內隔離室。休息15至30分鐘後,再次測量體溫,如體溫仍≧37.3°c,安排專人派專車送至對口聯繫定點發熱門診就診。
(3)第三類情況:如體溫≧37.3°c,並伴有乾咳、乏力、鼻塞、流涕、咽痛、腹瀉等症狀的學生、教職員工,無需再次測量體溫,應立即送校內隔離室隔離,安排專人派專車送至對口聯繫定點發熱門診就診。
2.報告:出現第一類情況需要送醫的,應立即將相關信息(包括出現症狀時間、地點、人員、症狀、人員數量等)報告本校應急防控工作專班,同時聯繫家長及定點醫院進行診治。發生第二、三類情況,應立即將相關信息(包括出現症狀時間、地點、人員、症狀、人員數量等)報告本校應急防控工作專班、屬地疾控、上級主管部門,同時聯繫家長和定點發熱門診進行診治。
3.轉送:學校安排專門車輛,做好可疑症狀者和護送人員個人防護,立即轉送定點發熱門診開展診療和篩查。也可根據需要聯繫當地街道(社區)、衛生院或撥打120急救電話送醫。
4.檢測:對發熱人員,定點醫院發熱門診要組織專家會診,在第一時間作出是否排除新冠肺炎的判斷,並將排除新冠肺炎的結果及時告知學校。對發熱人員,發熱門診要立即採集患者咽拭子標本並送市疾控中心進行檢測。市疾控中心要預留一台應急檢測設備,專門用於師生員工的核酸應急檢測工作。市疾控中心核酸檢測機構對送達的師生核酸採樣標本,隨到隨檢,並在4至8小時內將核酸檢測結果書面告知學校及相關部門。如果發現核酸檢測陽性者,應第一時間向市衛健局報告,市衛健局應立即上報市政府總值班室,同時通報市教育局。
5.處置:(1)對核酸檢測結果陰性患者,解除隔離由接診醫療機構根據具體患病情況進行診斷治療。(2)核酸檢測為陽性的人員,按新冠肺炎病例進行處置,並及時反饋給教育(學校)、社區和疾控部門。
6.關註:可疑症狀人員送診期間,要對班級(辦公室)人員進行密切關注,繼續開展正常的,老師要及時掌握學生的思想動向。
7.消殺:可疑症狀者轉離後,學校應對隔離場所和轉運車輛做好消毒。
(二)發現確診病例、無症狀感染者、疑似病例後的處置措施。
1.管控:市級專家組判定為確診病例、無症狀感染者、疑似病例後,市衛生健康局應立即向市應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領導小組上報。按照相關規定,對密切接觸者,各地教育領域疫情防控組統籌,提前安排符合條件的酒店,做好集中隔離準備,由屬地政府組織集中到各級教育領域疫情防控組指定的酒店隔離醫學觀察,家屬實行居家觀察。是否採取停班、停校等封控措施,由市應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領導小組研究決定。
2.告知:在市教育領域疫情防控組的統籌安排下,相關單位、學校要適時告知學生家長和社會,並積做好溝通和思想疏導,化解家長疑慮和社會焦慮,對被集中隔離人員實施關懷關愛。
3.流調:疾控等部門開展流行病學調查以及同班、同宿舍、同辦公室等密切接觸者的排查工作。
4.消殺:疾控等部門按照規範開展重點區域消殺。
六、健康教育與輿情引導
積極做好師生員工及學生健康教育及心理疏導,緩解緊張心理,穩定情緒,更好地配合治療和隔離觀察。及時對網絡及社會輿情進行正面引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