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全年減稅降費規模突破2.5萬億大關後,今年減稅降費的重點任務也從規模轉向提質增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持續激發市場主體活力,完善減稅降費政策。
相比之前中央對減稅降費更多使用「加大」或「強化」等詞來概括,今年的減稅降費在強調政策持續性的同時更注重其完善性。在財稅界人士看來,這意味著未來稅費調整繼續擴大規模的改革力度有限。
伴隨著減稅降費作為一項制度性政策安排後,財政手段將更多在收入再分配上做文章,而通過稅收來調節收入結構以促進消費,成為今年減負目標的一個主要改革內容。
2.5萬億減負任務。
自2019年開始,積極財政政策中我國一直堅持實施更大規模的減稅降費,以減輕企業的稅費負擔。在政策連續實施兩年後,今年減稅降費規模達到了2.5萬億。
今年12月25日,國家稅務總局最新數據顯示,截至前11個月,全國累計新增減稅降費已達23673億元。其中今年出台的支持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稅費優惠政策新增減稅降費16408億元,2019年年中出台政策形成翹尾而新增的減稅降費7265億元。
國家稅務總局收入規劃核算司司長蔡自力介紹,從目前情況看,今年《政府》確定的全年為企業減負超2.5萬億的任務能夠圓滿完成。
對比前一階段減稅降費目標,今年的財政政策在繼續加大減稅降費力度的同時,更多強調階段性政策與制度性安排相結合的舉措。
稅費減免方面,疫情防控期間,中央將減免小規模納稅人增值稅,免徵公共運輸運輸、餐飲住宿等服務增值稅政策實施期限延長至今年年底。同時允許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所得稅延緩至今年繳納。對除「兩高一資」外所有未按名義稅率退稅的出口產品,全部實現足額退稅。
人社部新聞發言人盧愛紅曾表示,疫情期間,實施社保助企「免減緩」行動後,今年2~6月養老、失業、工傷三項社會保險共減免企業社會保險費5769億元,緩繳431億元,預計全年為企業減費1.6萬億元。
然而和疫情期間出台的階段性政策相比,減稅降費還作為一項長期的制度性安排,讓納稅人的獲得感不斷增強。以增值稅改革為例,2019年我國把製造業等行業現行16%的稅率降至13%,把交通運輸業、建築業等行業現行10%的稅率降至9%,確保主要行業稅負明顯降低。同時保持6%一檔的稅率不變,通過採取對生產、生活性服務業增加稅收抵扣等配套措施,確保所有行業稅負只減不增。
澳洲會計師公會中國華北區委員會委員吳嘉源在接受採訪時表示,今年我國實施了更大規模的減稅降費,隨著企業減負規模不斷增加,這項改革也發展成一項制度性政策。「相比以前部門出台的階段性政策文件,制度性政策的約束性更強,對企業而言,穩定的政策更有利於企業制定穩定長遠的戰略規劃。」。
《中國經營報》記者統計發現,今年受疫情影響,我國新出台了7批28項支持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的稅費優惠政策,助力市場主體紓困發展。
根據國家稅務總局的監測,我國重點稅源企業每百元營業收入稅費負擔呈現持續下降的趨勢。2016年下降1.2個百分點,2017年下降1.9個百分點,2019年更大規模減稅降費政策後下降了6.9個百分點,今年這一數字的下降幅度更大,1~11月份的數據顯示,已經下降了9.2個百分點。
國家稅務總局黨委書記、局長王軍表示,減稅降費是一項應對經濟下行壓力的重大財稅政策抉擇。目前稅務部門從稅務總局到各省、市、縣稅務局,均成立「一把手」負總責的減稅降費辦公室,對各項減稅降費任務逐一分解細化,一茬接著一茬干,對標對表盯著抓。
數據顯示,2016年至今年新增的減稅降費累計將達7.6萬億元左右,其中2019年實施更大規模減稅降費後,全年新增減稅降費達到2.36萬億元,占gdp的比重超過2%,拉動全年gdp增長約0.8個百分點。
減負要提質增效。
隨著稅費負擔持續下降,市場主體活力在持續增強。然而「十四五」開局之年,減稅降費如何在2.5萬億基礎上實現提質增資,成為今年積極財政政策的落腳點。
業界觀點認為,作為一項制度性政策,減稅降費一定是圍繞著企業減負的目標繼續向前推進,但規模上可能不會像今年那樣強調更大力度,而是轉為穩定發展。
今年受疫情影響,減稅降費政策在減輕企業負擔的同時,更強調市場主體的復工復產復銷,通過政策調整幫助企業逐步恢復正常生產經營,成為疫情防控期間稅務部門一項重要工作。
國家稅務總局重慶市稅務局黨委書記、局長程俊峰告訴《中國經營報》記者,新發展格局下,稅務部門的工作不僅僅是收稅,提升服務效能增強市場主體獲得感,是「十四五」期間稅務部門的重要工作內容,稅務人員應該在推動高質量發展中展現稅務新擔當、實現新作為。
作為逆周期調節政策,今年減稅降費政策在聚焦支持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方面,讓市場主體擁有了實實在在的獲得感。
「根據政策安排,我們把稅收優惠減免節省下來的資金,用來持續改進和升級數字化控制系統,這提升了企業對研發資金的投入力度。」重慶三峽電線電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三峽電纜」)相關負責人介紹。
該人士介紹,2019年以來,三峽電纜分別享受了增值稅稅率由16%降至13%、固定資產一次性扣除、研發費用加計扣除75%等多項稅收優惠政策。在今年企業所得稅彙算清繳時,僅固定資產一次性扣除、綜合研發費用企業所得稅稅前加計扣除政策,就讓企業累計減稅150餘萬元。
據統計,今年前三季度,重慶新增減稅降費454億元。然而相比減稅規模的持續增大,今年減稅降費應進一步鞏固其成效,比如要在小微企業減稅,以及社保費減免等方面下功夫,從而做好「六穩」「六保」工作。
北京國家會計學院財稅政策與應用研究所所長李旭紅認為,未來減稅降費的趨勢將不再是一味擴大規模,而是提質增效,要在保持宏觀稅負相對穩定的前提下,開展結構性減稅降費,使受益主體集中於中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也提出,要強化普惠金融服務,更大力度推進改革創新,讓市場主體特別是中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增加活力。一位財稅人士對此分析稱,中小企業是解決就業的主力軍,今年做好「六保」工作的重要性突顯,而通過稅收政策調整中小微企業的稅負是助力企業紓困的關鍵。
改革轉向消費驅動。
減稅降費如何提質增效?在多位市場人士看來,特殊時期的減稅降費需要從生產端轉向消費端,以往通過減負實現的改革效果,現階段可能更需要通過促進消費來拉動經濟增長。
事實上,為提高市場主體的獲得感,此前我國對間接稅進行了一系列改革。其中增值稅稅率下調成為企業減負最明顯的一個舉措。截至目前,製造業等行業增值稅稅率從17%降至16%後,國務院又把原適用16%稅率的調整為13%,而交通運輸、建築、基礎電信服務等行業及農產品等貨物的增值稅稅率從11%降至10%後,又統一把原適用10%稅率的調整為9%。
根據國家稅務總局的測算,增值稅稅率下調為企業減負規模超過1萬億。對於今年增值稅稅率的調整預期,多位稅務人士認為,基於2021疫情還將持續存在,大規模減稅降費在激發市場活力的同時,也間接導致財政收入減少,並加大了財政收支壓力風險,因此今年增值稅稅率簡併以及繼續下調的可能性並不大。
在此背景下,對直接稅進行調整成為改革預期,其中通過稅制調整促進消費,成為新發展格局下減稅降費的新目標。
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院長劉尚希認為,推動消費擴大內需,從短期看就是讓大家放心消費、願意消費。「要讓大家願意消費的前提是得有錢,這需要擴大和穩定就業,並提高就業的質量,然後才能改善收入預期,刺激消費」。
儘管增值稅稅率下調後,企業賬面利潤會增加,這為企業給員工漲工資提供了可能性,但最終能否實現居民消費能力的提升仍需要持續關注。「提升居民消費能力最直接的辦法就是增加收入,而減輕其所承擔的稅負其實就是在增加收入,今年的減稅降費應該從直接稅改革切入。」一位財稅人士如此分析。
基於新個稅法已經引入了子女教育、繼續教育、大病醫療、住房貸款利息或住房租金以及贍養老人等六項專項附加扣除內容,未來改革可能更多是完善抵扣項目。
中國社科院財經戰略研究院副研究員何代欣認為,新個稅法已經平穩過渡兩年,專項附加扣除標準也應該和經濟增長實現掛鈎或做出適時調整,這才能最大程度減輕中低收入人群的稅負。
以子女教育為例,根據個稅法規定,納稅人的子女接受全日制學歷教育的相關支出,按照每個子女每月1000元的標準定額扣除。但現實中,家庭在子女教育上的支出遠遠超過這個水平,未來扣除標準是否可以實現浮動調整也成為市場關注重點。
讓個稅體制更加公平也成為「十四五」期間個稅改革進行結構調整的根本。上述財稅人士認為,基於個人所得稅和民生最貼近,因此個稅的調整也具有更多的政治意義,從目前看,個稅調整的重點不再是大規模減稅,而是要讓稅制更加公平,讓更多納稅人有獲得感,這是改革最有效的部分。
財政部部長劉昆近日在媒體發表的署名文章中指出,適時推進個人所得稅改革修法,合理擴大納入綜合徵稅的所得範圍,完善專項附加扣除項目。
對此,中國政法大學財稅法研究中心主任施正文認為,當前改革應該提高個人所得稅的稅基,也就是個稅的覆蓋面,只有這樣改革,效果才能讓更多人享受。
對於未來要擴大綜合徵稅所得範圍,施正文預測,從計稅模式上看,經營所得與目前施行的綜合所得比較接近,兩者都採取累進稅率,未來併入綜合計征的可能性較大。
相比之前中央對減稅降費更多使用「加大」或「強化」等詞來概括,今年的減稅降費在強調政策持續性的同時更注重其完善性。在財稅界人士看來,這意味著未來稅費調整繼續擴大規模的改革力度有限。
伴隨著減稅降費作為一項制度性政策安排後,財政手段將更多在收入再分配上做文章,而通過稅收來調節收入結構以促進消費,成為今年減負目標的一個主要改革內容。
2.5萬億減負任務。
自2019年開始,積極財政政策中我國一直堅持實施更大規模的減稅降費,以減輕企業的稅費負擔。在政策連續實施兩年後,今年減稅降費規模達到了2.5萬億。
今年12月25日,國家稅務總局最新數據顯示,截至前11個月,全國累計新增減稅降費已達23673億元。其中今年出台的支持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稅費優惠政策新增減稅降費16408億元,2019年年中出台政策形成翹尾而新增的減稅降費7265億元。
國家稅務總局收入規劃核算司司長蔡自力介紹,從目前情況看,今年《政府》確定的全年為企業減負超2.5萬億的任務能夠圓滿完成。
對比前一階段減稅降費目標,今年的財政政策在繼續加大減稅降費力度的同時,更多強調階段性政策與制度性安排相結合的舉措。
稅費減免方面,疫情防控期間,中央將減免小規模納稅人增值稅,免徵公共運輸運輸、餐飲住宿等服務增值稅政策實施期限延長至今年年底。同時允許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所得稅延緩至今年繳納。對除「兩高一資」外所有未按名義稅率退稅的出口產品,全部實現足額退稅。
人社部新聞發言人盧愛紅曾表示,疫情期間,實施社保助企「免減緩」行動後,今年2~6月養老、失業、工傷三項社會保險共減免企業社會保險費5769億元,緩繳431億元,預計全年為企業減費1.6萬億元。
然而和疫情期間出台的階段性政策相比,減稅降費還作為一項長期的制度性安排,讓納稅人的獲得感不斷增強。以增值稅改革為例,2019年我國把製造業等行業現行16%的稅率降至13%,把交通運輸業、建築業等行業現行10%的稅率降至9%,確保主要行業稅負明顯降低。同時保持6%一檔的稅率不變,通過採取對生產、生活性服務業增加稅收抵扣等配套措施,確保所有行業稅負只減不增。
澳洲會計師公會中國華北區委員會委員吳嘉源在接受採訪時表示,今年我國實施了更大規模的減稅降費,隨著企業減負規模不斷增加,這項改革也發展成一項制度性政策。「相比以前部門出台的階段性政策文件,制度性政策的約束性更強,對企業而言,穩定的政策更有利於企業制定穩定長遠的戰略規劃。」。
《中國經營報》記者統計發現,今年受疫情影響,我國新出台了7批28項支持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的稅費優惠政策,助力市場主體紓困發展。
根據國家稅務總局的監測,我國重點稅源企業每百元營業收入稅費負擔呈現持續下降的趨勢。2016年下降1.2個百分點,2017年下降1.9個百分點,2019年更大規模減稅降費政策後下降了6.9個百分點,今年這一數字的下降幅度更大,1~11月份的數據顯示,已經下降了9.2個百分點。
國家稅務總局黨委書記、局長王軍表示,減稅降費是一項應對經濟下行壓力的重大財稅政策抉擇。目前稅務部門從稅務總局到各省、市、縣稅務局,均成立「一把手」負總責的減稅降費辦公室,對各項減稅降費任務逐一分解細化,一茬接著一茬干,對標對表盯著抓。
數據顯示,2016年至今年新增的減稅降費累計將達7.6萬億元左右,其中2019年實施更大規模減稅降費後,全年新增減稅降費達到2.36萬億元,占gdp的比重超過2%,拉動全年gdp增長約0.8個百分點。
減負要提質增效。
隨著稅費負擔持續下降,市場主體活力在持續增強。然而「十四五」開局之年,減稅降費如何在2.5萬億基礎上實現提質增資,成為今年積極財政政策的落腳點。
業界觀點認為,作為一項制度性政策,減稅降費一定是圍繞著企業減負的目標繼續向前推進,但規模上可能不會像今年那樣強調更大力度,而是轉為穩定發展。
今年受疫情影響,減稅降費政策在減輕企業負擔的同時,更強調市場主體的復工復產復銷,通過政策調整幫助企業逐步恢復正常生產經營,成為疫情防控期間稅務部門一項重要工作。
國家稅務總局重慶市稅務局黨委書記、局長程俊峰告訴《中國經營報》記者,新發展格局下,稅務部門的工作不僅僅是收稅,提升服務效能增強市場主體獲得感,是「十四五」期間稅務部門的重要工作內容,稅務人員應該在推動高質量發展中展現稅務新擔當、實現新作為。
作為逆周期調節政策,今年減稅降費政策在聚焦支持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方面,讓市場主體擁有了實實在在的獲得感。
「根據政策安排,我們把稅收優惠減免節省下來的資金,用來持續改進和升級數字化控制系統,這提升了企業對研發資金的投入力度。」重慶三峽電線電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三峽電纜」)相關負責人介紹。
該人士介紹,2019年以來,三峽電纜分別享受了增值稅稅率由16%降至13%、固定資產一次性扣除、研發費用加計扣除75%等多項稅收優惠政策。在今年企業所得稅彙算清繳時,僅固定資產一次性扣除、綜合研發費用企業所得稅稅前加計扣除政策,就讓企業累計減稅150餘萬元。
據統計,今年前三季度,重慶新增減稅降費454億元。然而相比減稅規模的持續增大,今年減稅降費應進一步鞏固其成效,比如要在小微企業減稅,以及社保費減免等方面下功夫,從而做好「六穩」「六保」工作。
北京國家會計學院財稅政策與應用研究所所長李旭紅認為,未來減稅降費的趨勢將不再是一味擴大規模,而是提質增效,要在保持宏觀稅負相對穩定的前提下,開展結構性減稅降費,使受益主體集中於中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也提出,要強化普惠金融服務,更大力度推進改革創新,讓市場主體特別是中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增加活力。一位財稅人士對此分析稱,中小企業是解決就業的主力軍,今年做好「六保」工作的重要性突顯,而通過稅收政策調整中小微企業的稅負是助力企業紓困的關鍵。
改革轉向消費驅動。
減稅降費如何提質增效?在多位市場人士看來,特殊時期的減稅降費需要從生產端轉向消費端,以往通過減負實現的改革效果,現階段可能更需要通過促進消費來拉動經濟增長。
事實上,為提高市場主體的獲得感,此前我國對間接稅進行了一系列改革。其中增值稅稅率下調成為企業減負最明顯的一個舉措。截至目前,製造業等行業增值稅稅率從17%降至16%後,國務院又把原適用16%稅率的調整為13%,而交通運輸、建築、基礎電信服務等行業及農產品等貨物的增值稅稅率從11%降至10%後,又統一把原適用10%稅率的調整為9%。
根據國家稅務總局的測算,增值稅稅率下調為企業減負規模超過1萬億。對於今年增值稅稅率的調整預期,多位稅務人士認為,基於2021疫情還將持續存在,大規模減稅降費在激發市場活力的同時,也間接導致財政收入減少,並加大了財政收支壓力風險,因此今年增值稅稅率簡併以及繼續下調的可能性並不大。
在此背景下,對直接稅進行調整成為改革預期,其中通過稅制調整促進消費,成為新發展格局下減稅降費的新目標。
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院長劉尚希認為,推動消費擴大內需,從短期看就是讓大家放心消費、願意消費。「要讓大家願意消費的前提是得有錢,這需要擴大和穩定就業,並提高就業的質量,然後才能改善收入預期,刺激消費」。
儘管增值稅稅率下調後,企業賬面利潤會增加,這為企業給員工漲工資提供了可能性,但最終能否實現居民消費能力的提升仍需要持續關注。「提升居民消費能力最直接的辦法就是增加收入,而減輕其所承擔的稅負其實就是在增加收入,今年的減稅降費應該從直接稅改革切入。」一位財稅人士如此分析。
基於新個稅法已經引入了子女教育、繼續教育、大病醫療、住房貸款利息或住房租金以及贍養老人等六項專項附加扣除內容,未來改革可能更多是完善抵扣項目。
中國社科院財經戰略研究院副研究員何代欣認為,新個稅法已經平穩過渡兩年,專項附加扣除標準也應該和經濟增長實現掛鈎或做出適時調整,這才能最大程度減輕中低收入人群的稅負。
以子女教育為例,根據個稅法規定,納稅人的子女接受全日制學歷教育的相關支出,按照每個子女每月1000元的標準定額扣除。但現實中,家庭在子女教育上的支出遠遠超過這個水平,未來扣除標準是否可以實現浮動調整也成為市場關注重點。
讓個稅體制更加公平也成為「十四五」期間個稅改革進行結構調整的根本。上述財稅人士認為,基於個人所得稅和民生最貼近,因此個稅的調整也具有更多的政治意義,從目前看,個稅調整的重點不再是大規模減稅,而是要讓稅制更加公平,讓更多納稅人有獲得感,這是改革最有效的部分。
財政部部長劉昆近日在媒體發表的署名文章中指出,適時推進個人所得稅改革修法,合理擴大納入綜合徵稅的所得範圍,完善專項附加扣除項目。
對此,中國政法大學財稅法研究中心主任施正文認為,當前改革應該提高個人所得稅的稅基,也就是個稅的覆蓋面,只有這樣改革,效果才能讓更多人享受。
對於未來要擴大綜合徵稅所得範圍,施正文預測,從計稅模式上看,經營所得與目前施行的綜合所得比較接近,兩者都採取累進稅率,未來併入綜合計征的可能性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