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面總結「十三五」規劃、科學制定「十四五」規劃的關鍵節點,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以下簡稱《總體方案》),就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的指導思想、主要原則、改革目標、重點任務和組織實施等方面進行系統安排和明確部署。這是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特別是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教育的重要論述指引下,新中國教育評價的一次重大突破與創新,具有里程碑的意義,必將對進入新時代的中國教育改革與發展產生重大影響。在此對《總體方案》進行歸納梳理,供學習貫徹參考。
一、方案中的關鍵點及引領方向《總體方案》明確提出了「五個堅持」的基本原則,即:立德樹人、問題導向、科學有效、統籌兼顧、中國特色。這五個堅持,遵循教育規律,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始終圍繞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這樣一個教育根本目標。
《總體方案》突出了樹立更加科學的教育評價觀。通過建立更加有效的教育評價制度,堅決改變簡單以考分排名評老師、以考試成績評學生、以升學率評學校的導向和做法,旨在建立充滿活力、。
富有效率、更加開放、有利於高質量發展的教育體制機制,為發展具有中國特色、世界水平的現代教育提供重要的制度保障。
《總體方案》突出了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通過設計更加科學的教育評價制度引領新時代人才培養體系建設,把立德修身、健身強體、崇尚勞動、涵養人文和審美等融合到每一個學生髮展成長之中,把立德樹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識教育、社會實踐教育各環節,建立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全面發展的長效機制,旨在引導教育事業始終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方向前進,培養真正能夠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總體方案》突出了全黨全社會對推進教育評價改革的重要作用。《總體方案》明確規定了各級黨委和政府要正確履行教育職責,牢固樹立科學的教育發展理念,堅決克服領導工作中的短視行為、功利化傾向;要求黨政機關、事業單位、國有企業率先破除唯名校、唯學歷是舉的導向,改變用人單位選才用才過分注重高學歷、高文憑現象;倡導家長樹立正確的家庭教育理念和正確的成才觀,不能僅用成績衡量孩子的成長,而是要將目光放寬到品德、智力、意志、興趣等綜合發展上,為孩子擁有一個豐滿、出彩的人生打牢基礎。這些舉措,旨在為科學管理教育、有力支持教育、真情關心教育、理性看待教育作出制度安排,進而為教育發展營造良好外部環境,形成健康的教育生態。
二、方案為改革政策效益的最大化做出的安排,教育改革走到今天,靠單一主體推進改革、在個別環節進行改革、從某個領域探索改革、以一種方式推動改革,往往相互掣肘,實踐起來很難奏效,必須整體發力、上下銜接、左右配套、相互呼應,進一步增加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尋求最大公約數,畫出最大同心圓,以期取得改革政策效益的最大化。面對不同利益主體的多元訴求、不同層級和類型教育的各自發展規律、不同地區的教育發展條件差異等,《總體方案》作為教育評價的頂層設計,突出了統籌兼顧推進教育改革的方法論。
《總體方案》就黨委和政府、學校、教師、學生、用人單位等各主體進行系統安排。對於如何評價各級黨委和政府科學履行教育職責,明確提出「改革黨委和政府教育工作評價」,重點從「完善黨對教育工作全面領導的體制機制」「完善政府履行教育職責評價」「堅決糾正片面追求升學率傾向」等方面著手,不斷提高科學履職水平。對於如何評價學校,明確提出「改革學校評價」,重點是堅持把立德樹人成效作為根本標準,使各級各類學校立德樹人落實機制更加完善。對於如何評價教師,明確提出把師德師風作為第一標準,重點從「突出教育教學實績」「強化一線學生工作」「推進人才稱號回歸學術性、榮譽性」等方面著手,更加健全廣大教師安心教學、潛心育人的評價制度。對於如何評價學生,明確提出「以德為先、能力為重、全面發展」的科學成才觀,重點從改進德育、體育、美育評價,加強勞動教育評價,嚴格學業標準,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等方面著手,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此外,《總體方案》對社會如何選人用人、家庭如何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和成才觀也做出了規定。
《總體方案》對招生考試、教育教學、就業等人才培養各環節進行系統安排。在招生考試環節,如對全社會高度關注的中考高考問題,《總體方案》提出,要「穩步推進中高考改革,構建引導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考試內容體系」「加快完善初、高中學生綜合素質檔案建設和使用辦法,逐步轉變以考試成績為唯一標準的招生考試模式」。在教育教學環節,針對學校教育只注重知識傳授等問題,《總體方案》將學生的日常表現特別是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情況納入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將達到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要求作為教育教學考核的重要內容,並提出「探索在高等教育所有階段開設體育課程」等,明顯增加了對學生學習過程的評價分量和考查內容。對於學生環節,《總體方案》提出嚴把「出口」關,就初高中畢業班管理、高校學位論文、學生實習實訓等作出明確規定。明顯可以看出,此次教育評價伴隨著學生學習、成長的全過程,可以說是一種全程評價、全方位評價。
《總體方案》對學前教育、基礎教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終身教育等各領域進行系統安排。這主要是集中體現在對各級各類學校的評價上。什麼樣的學校是人們心目中的好學校、滿意的學校?這裡就有一個科學評價標準制定和全面評價要素選取的問題,以更加充分發揮好教育評價這根指揮棒的正導向作用。《總體方案》從問題導向和目標導向出發分別作出安排。對幼兒園,重點評價的是科學保教、規範辦園、安全衛生、隊伍建設以及克服小學化傾向等情況。對中小學,重點評價的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保障學生平等權益、引領教師專業發展、提升教育教學水平、營造和諧育人環境、建設現代學校制度以及學業負擔、社會滿意度情況。對職業學校,重點評價的是德技並修、產教融合、服務區域和行業等方面的情況。對高等學校,重點推進分類評價,引導不同層次和類型的高校科學定位,辦出特色和水平;對社會廣泛關注的「雙一流」建設,《總體方案》明確提出要制定「雙一流」建設成效評價辦法,突出培養一流人才、產出一流成果、服務國家需求,引導相關高校爭創世界一流?
《總體方案》對結果評價、過程評價、增值評價和綜合評價等各方式進行系統安排。《總體方案》中的很多具體政策措施都是這四種評價方式的具體化。比如如何評價一個學生,世界上沒有兩片相同的樹葉,也沒有兩個相同的人,人應該是千人千面,每一個人都是獨特的自己。但長期以來,我們評價學生習慣用「分數」這一把尺子,重智輕德、重分數輕能力,將學生成長與發展窄化為分數,所謂「分分分——學生的命根,考考考——老師的法寶」,這就使得學生穿梭於補習班、埋頭於刷考題,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個性發展在分數的約束下被大大削弱,嚴重影響了學生的全面發展、健康成長,這與落實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黨的教育方針是背道而馳的。當前社會上對教育的詬病,很大程度上也就是因為「分數至上」的評價標準造成的。為解決這一問題,《總體方案》採取的是「組合拳」思路:既有對學生結果的評價,也有對學生學習過程、成長過程的評價,同時還有綜合素質的評價,一系列多元評價措施,將有力地促進每個學生全面而富有個性地發展。
三、方案對教育評價的提出的要求每個時代有每個時代的使命,每個時代也有每個時代的問題。努力解決時代存在的教育問題,完成時代賦予的教育使命,是包括教育戰線在內的全黨全社會的重大任務。教育的重要使命就是服務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加快教育現代化,建設教育強國,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總體方案》服務和服從於這一重大使命,對教育評價政策、措施、辦法做出了一系列制度安排,與時俱進地深化了教育評價。這些制度性安排,順應時代要求,適應中國國情,因應教育規律,回應人民盼望,務實、可行、接地氣,讓我們既看到了黨中央推進教育評價的勇氣與決心,也感受到推進教育評價的策略與智慧,同時也體會到推進教育評價改革實事求是的務實作風和與時俱進的創新精神。
這些制度安排有的是重申與強調。例如完善黨對教育工作全面領導的體制機制,嚴禁公布、宣傳、炒作中高考「狀元」和升學率,落實中小學教師家訪制度,落實教授上課制度等。
有的是優化與調整。例如對各級各類學校的評價,根據不同學段的學校定位,進一步優化了評價要素。如對高校教師考核,就把參與教研活動,編寫教材、案例,指導學生畢業設計、就業、創新創業、社會實踐、社團活動、競賽展演等情況計入工作量,進一步引導高校教師強化育人功能。
有的是探索與創新。例如在如何評價一位教師是否上好每一節課、關愛每一個學生方面,《總體方案》吸收了有關地方經驗,在中小學提出「探索建立中小學教師教學述評制度,任課教師每學期需對每個學生進行學業述評,述評情況納入教師考核內容」。在現代信息技術日益發達的今天,《總體方案》提出「創新評價工具,利用人工智慧、大數據等現代信息技術,探索開展學生各年級學習情況全過程縱向評價、德智體美勞全要素橫向評價」。可以預見,這些創新性制度安排必將為教育評價的豐富和完善發揮獨特的作用。
一、方案中的關鍵點及引領方向《總體方案》明確提出了「五個堅持」的基本原則,即:立德樹人、問題導向、科學有效、統籌兼顧、中國特色。這五個堅持,遵循教育規律,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始終圍繞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這樣一個教育根本目標。
《總體方案》突出了樹立更加科學的教育評價觀。通過建立更加有效的教育評價制度,堅決改變簡單以考分排名評老師、以考試成績評學生、以升學率評學校的導向和做法,旨在建立充滿活力、。
富有效率、更加開放、有利於高質量發展的教育體制機制,為發展具有中國特色、世界水平的現代教育提供重要的制度保障。
《總體方案》突出了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通過設計更加科學的教育評價制度引領新時代人才培養體系建設,把立德修身、健身強體、崇尚勞動、涵養人文和審美等融合到每一個學生髮展成長之中,把立德樹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識教育、社會實踐教育各環節,建立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全面發展的長效機制,旨在引導教育事業始終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方向前進,培養真正能夠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總體方案》突出了全黨全社會對推進教育評價改革的重要作用。《總體方案》明確規定了各級黨委和政府要正確履行教育職責,牢固樹立科學的教育發展理念,堅決克服領導工作中的短視行為、功利化傾向;要求黨政機關、事業單位、國有企業率先破除唯名校、唯學歷是舉的導向,改變用人單位選才用才過分注重高學歷、高文憑現象;倡導家長樹立正確的家庭教育理念和正確的成才觀,不能僅用成績衡量孩子的成長,而是要將目光放寬到品德、智力、意志、興趣等綜合發展上,為孩子擁有一個豐滿、出彩的人生打牢基礎。這些舉措,旨在為科學管理教育、有力支持教育、真情關心教育、理性看待教育作出制度安排,進而為教育發展營造良好外部環境,形成健康的教育生態。
二、方案為改革政策效益的最大化做出的安排,教育改革走到今天,靠單一主體推進改革、在個別環節進行改革、從某個領域探索改革、以一種方式推動改革,往往相互掣肘,實踐起來很難奏效,必須整體發力、上下銜接、左右配套、相互呼應,進一步增加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尋求最大公約數,畫出最大同心圓,以期取得改革政策效益的最大化。面對不同利益主體的多元訴求、不同層級和類型教育的各自發展規律、不同地區的教育發展條件差異等,《總體方案》作為教育評價的頂層設計,突出了統籌兼顧推進教育改革的方法論。
《總體方案》就黨委和政府、學校、教師、學生、用人單位等各主體進行系統安排。對於如何評價各級黨委和政府科學履行教育職責,明確提出「改革黨委和政府教育工作評價」,重點從「完善黨對教育工作全面領導的體制機制」「完善政府履行教育職責評價」「堅決糾正片面追求升學率傾向」等方面著手,不斷提高科學履職水平。對於如何評價學校,明確提出「改革學校評價」,重點是堅持把立德樹人成效作為根本標準,使各級各類學校立德樹人落實機制更加完善。對於如何評價教師,明確提出把師德師風作為第一標準,重點從「突出教育教學實績」「強化一線學生工作」「推進人才稱號回歸學術性、榮譽性」等方面著手,更加健全廣大教師安心教學、潛心育人的評價制度。對於如何評價學生,明確提出「以德為先、能力為重、全面發展」的科學成才觀,重點從改進德育、體育、美育評價,加強勞動教育評價,嚴格學業標準,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等方面著手,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此外,《總體方案》對社會如何選人用人、家庭如何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和成才觀也做出了規定。
《總體方案》對招生考試、教育教學、就業等人才培養各環節進行系統安排。在招生考試環節,如對全社會高度關注的中考高考問題,《總體方案》提出,要「穩步推進中高考改革,構建引導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考試內容體系」「加快完善初、高中學生綜合素質檔案建設和使用辦法,逐步轉變以考試成績為唯一標準的招生考試模式」。在教育教學環節,針對學校教育只注重知識傳授等問題,《總體方案》將學生的日常表現特別是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情況納入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將達到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要求作為教育教學考核的重要內容,並提出「探索在高等教育所有階段開設體育課程」等,明顯增加了對學生學習過程的評價分量和考查內容。對於學生環節,《總體方案》提出嚴把「出口」關,就初高中畢業班管理、高校學位論文、學生實習實訓等作出明確規定。明顯可以看出,此次教育評價伴隨著學生學習、成長的全過程,可以說是一種全程評價、全方位評價。
《總體方案》對學前教育、基礎教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終身教育等各領域進行系統安排。這主要是集中體現在對各級各類學校的評價上。什麼樣的學校是人們心目中的好學校、滿意的學校?這裡就有一個科學評價標準制定和全面評價要素選取的問題,以更加充分發揮好教育評價這根指揮棒的正導向作用。《總體方案》從問題導向和目標導向出發分別作出安排。對幼兒園,重點評價的是科學保教、規範辦園、安全衛生、隊伍建設以及克服小學化傾向等情況。對中小學,重點評價的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保障學生平等權益、引領教師專業發展、提升教育教學水平、營造和諧育人環境、建設現代學校制度以及學業負擔、社會滿意度情況。對職業學校,重點評價的是德技並修、產教融合、服務區域和行業等方面的情況。對高等學校,重點推進分類評價,引導不同層次和類型的高校科學定位,辦出特色和水平;對社會廣泛關注的「雙一流」建設,《總體方案》明確提出要制定「雙一流」建設成效評價辦法,突出培養一流人才、產出一流成果、服務國家需求,引導相關高校爭創世界一流?
《總體方案》對結果評價、過程評價、增值評價和綜合評價等各方式進行系統安排。《總體方案》中的很多具體政策措施都是這四種評價方式的具體化。比如如何評價一個學生,世界上沒有兩片相同的樹葉,也沒有兩個相同的人,人應該是千人千面,每一個人都是獨特的自己。但長期以來,我們評價學生習慣用「分數」這一把尺子,重智輕德、重分數輕能力,將學生成長與發展窄化為分數,所謂「分分分——學生的命根,考考考——老師的法寶」,這就使得學生穿梭於補習班、埋頭於刷考題,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個性發展在分數的約束下被大大削弱,嚴重影響了學生的全面發展、健康成長,這與落實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黨的教育方針是背道而馳的。當前社會上對教育的詬病,很大程度上也就是因為「分數至上」的評價標準造成的。為解決這一問題,《總體方案》採取的是「組合拳」思路:既有對學生結果的評價,也有對學生學習過程、成長過程的評價,同時還有綜合素質的評價,一系列多元評價措施,將有力地促進每個學生全面而富有個性地發展。
三、方案對教育評價的提出的要求每個時代有每個時代的使命,每個時代也有每個時代的問題。努力解決時代存在的教育問題,完成時代賦予的教育使命,是包括教育戰線在內的全黨全社會的重大任務。教育的重要使命就是服務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加快教育現代化,建設教育強國,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總體方案》服務和服從於這一重大使命,對教育評價政策、措施、辦法做出了一系列制度安排,與時俱進地深化了教育評價。這些制度性安排,順應時代要求,適應中國國情,因應教育規律,回應人民盼望,務實、可行、接地氣,讓我們既看到了黨中央推進教育評價的勇氣與決心,也感受到推進教育評價的策略與智慧,同時也體會到推進教育評價改革實事求是的務實作風和與時俱進的創新精神。
這些制度安排有的是重申與強調。例如完善黨對教育工作全面領導的體制機制,嚴禁公布、宣傳、炒作中高考「狀元」和升學率,落實中小學教師家訪制度,落實教授上課制度等。
有的是優化與調整。例如對各級各類學校的評價,根據不同學段的學校定位,進一步優化了評價要素。如對高校教師考核,就把參與教研活動,編寫教材、案例,指導學生畢業設計、就業、創新創業、社會實踐、社團活動、競賽展演等情況計入工作量,進一步引導高校教師強化育人功能。
有的是探索與創新。例如在如何評價一位教師是否上好每一節課、關愛每一個學生方面,《總體方案》吸收了有關地方經驗,在中小學提出「探索建立中小學教師教學述評制度,任課教師每學期需對每個學生進行學業述評,述評情況納入教師考核內容」。在現代信息技術日益發達的今天,《總體方案》提出「創新評價工具,利用人工智慧、大數據等現代信息技術,探索開展學生各年級學習情況全過程縱向評價、德智體美勞全要素橫向評價」。可以預見,這些創新性制度安排必將為教育評價的豐富和完善發揮獨特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