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是中國共產黨在總結了歷史經驗之後,在借鑑歷史經驗的基礎上,發揮自身優勢的前提下實現的。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的最重要一條經驗就是贏得人民,這條經驗為我們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提供了深刻的啟示和一個科學的視角。
關鍵詞:新民主主義革命;人民;啟示。
中圖分類號:d61文獻標誌碼:a文章編號:1002-2589(2012)08-0009-02。
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是中國共產黨在總結了歷史經驗之後,在借鑑歷史經驗的基礎上,發揮自身優勢的前提下實現的。在整個過程中不乏坎坷與失敗,歷史證明只有贏得了人民才能贏得勝利。
一、歷經坎坷,回春再造
鴉片戰爭前期,中國社會吏治腐敗、剝削殘酷、人民與地主階級的矛盾激化,與新興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高速發展、對外迅速擴張形成了極大的反差。可是腐朽沒落的封建統治階級卻依舊沉浸在「天朝上國」的迷夢中,最終導致了鴉片戰爭的爆發及一系列喪權辱國條約的簽訂,中國很快由一個領土完整、主權獨立的封建社會淪為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
為了擺脫侵略者的殘酷剝削和壓迫,中國人民進行了不屈不撓的鬥爭。太平天國運動是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農民起義,是一次反對清政府腐朽統治和地主階級剝削的正義戰爭。由於農民階級的局限性,這場轟轟烈烈的運動以失敗告終,但是這次農民運動讓我們見識了農民所具有的偉大革命潛力。面對太平天國運動和第二次鴉片戰爭後侵略者的瘋狂掠奪,為了挽救清政府的統治危機,封建統治階級中的部分成員開始了洋務運動。它是近代中國有識之士探索國家出路的一次嘗試,客觀上對中國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起了一定的示範和促進作用,但也證明了想在原有封建統治基礎上通過學習西方的一些先進武器與技術來達到富國強兵是不可行的,必須徹底廢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甲午戰爭的慘敗,民族危機的加深激發了新的民族覺醒。戊戌變法就是一場資產階級性質的政治改革運動,對中國人民起到了思想啟蒙的作用。但是由於當時資本主義經濟力量還十分薄弱,沒有嚴密的組織,最重要的是沒有發動群眾,所以這次運動迅速失敗了。這次失敗告訴我們,企圖通過統治者自上而下的改良來發展中國社會是行不通的,必須使用暴力手段來推翻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吸取之前的教訓,以孫中山為代表的革命派在中國掀起了一場資產階級的革命運動。受中外勢力的聯合絞殺,加上資產階級革命派本身存在的一些軟弱性和妥協性,辛亥革命最終失敗。這次失敗表明中國的民族資產階級不可能領導中國的民族民主革命取得勝利,資產階級共和國方案在中國行不通。
五四運動前後,先進的中國人奮起。鑒於之前對中國發展道路的種種探索,李大釗提出「回春再造」,由此早期革命黨人開始了對中國發展道路的重新探索。偉大的中國共產黨人以史為鑑,總結歷史發展規律和趨勢,得出了這樣的結論:要想取得革命的勝利,實現國富民強,必須要推翻封建土地所有制、必須要深刻地認識到人民群眾的革命潛力、必須要代表人民群眾的利益、贏得人民的支持和擁護、必須要使用暴力手段,最重要的是要堅持無產階級的領導。在這樣的理論指導下,中國共產黨帶領全國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最終使中國實現了獨立自主、國富民強。
二、贏得人民,贏得勝利
總結中國共產黨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的經驗,贏得人民這一條是最重要的。如毛澤東在1934年指出的,千百萬真心實意地擁護革命的群眾,「是真正的銅牆鐵壁,什麼力量也打不破的,完全打不破的,反革命打不破我們,我們卻要打破反革命。在革命政府周圍團結起千百萬群眾來,發展我們的革命戰爭,我們就能消滅一切反革命,我們就能奪取全中國。」[1]那麼中國共產黨是如何贏得人民的呢?
1.政治上代表了中國人民的願望和要求。
實現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國家富強、人民富裕,是近代中國的兩大歷史主題。它反映了中國人民的根本利益,它是中國革命的主要任務,同時也是中國人民鑑別和取捨各個領導集團的試金石。中國共產黨自成立起,就高舉反帝反封建的大旗,並從此鍥而不捨的堅持共產黨鮮明的政治主張,有力地推動了中國革命的發展。毛澤東1940年指出:「在中國,事情非常明白,誰能領導人民推翻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誰就能取得人民的信任」[2]。黨的鮮明的政治主張和英勇奮鬥的實際行動,吸引、感召了人民,將人民聚集在了自己的周圍,使黨成為了人民的代表。
2.積極而確實地解決了中國人民的切身利益。
要贏得人民,就「必須給人民以看得見的物質福利」,「給人民以東西」[3]。代表中國大地主大資產階級利益的國民黨蔣介石集團,不敢、不願也不能解決農民的土地問題,使農民處於水深火熱之中。而中國共產黨深刻地認識了農民的困境與渴望,堅定地把農民問題和土地革命作為中國革命的主要內容之一。在土地革命時期,制定了「沒收地主土地歸農民所有」的土地革命路線;抗日戰爭時期,根據國內主要矛盾的變化,提出和實行了減租減息的政策;抗戰勝利後,黨適時制定了「五四指示」,解決農民要求土地的問題;在全國解放戰爭爆發後,又制定了《中國土地法大綱》,徹底消滅了封建土地所有制。這一系列舉措,贏得了農民,調動了農民的革命積極性,使之成為中國無產階級的最可靠的同盟軍,成為中國共產黨領導進行中國革命的主力軍。
3.黨的優良作風在人民群眾心中樹立了良好的形象。
中國共產黨一成立,就以嶄新的面貌出現在了中國的政治舞台上。革命根據地政府清廉勤政,黨政軍民關係和諧融洽,呈現出民主歡快的革命氛圍。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的政府和軍隊表現了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理論聯繫實際、密切聯繫群眾、批評和自我批評、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思想作風和工作作風,在人民群眾心裡樹立了良好的形象。而國民黨貪污腐敗、自私自利、損害人民群眾利益,不得民心。抗戰時期到過延安的美國駐華大使館人員謝偉思並預言:「共產黨將在較短的幾年內成為中國的統治力量」[4]。歷史證明,只有真正為人民服務的黨才能贏得人民。
三、前事不忘,後事之師
中國人民之所以接受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歸根結底是由中國共產黨的先進性所決定的。但是,隨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中國社會進入了一個全新的發展時期,黨內出現了一些問題,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受到威脅,我黨必須力挽狂瀾。
1.加強制度建設,規範黨員行為取向。
在民主政治中,客觀存在著公共權力的委託代理關係,由於信息不對稱與合約不完善等因素的影響,容易誘致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問題。當公共權力代理人為了追求自身利益,濫用委託人的授權,獲取未經委託人同意的個人私利時,就產生了腐敗[5]。杜絕腐敗需要我們加強制度建設,規範黨員的行為取向。2011年3月10日,吳邦國在十一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上重申: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的緊迫性,雖然是簡簡單單的十六個字,但是字字意味深長,句句寓意深刻。也許現階段我們的制度素養和制度資本還不夠豐富,但是只要堅持了吳邦國所強調的這種精神,我們的制度資本就會越來越豐富,我們的行為取向就會越來越規範。
2.始終不渝地執行黨的群眾路線,保持魚水關係。
「天地之間有桿秤,大秤砣是老百姓」、「水可載舟亦可覆舟」……這一切都告訴我們一個道理:只有代表人民利益的集團才能夠「青春永駐」。革命的實踐反覆證明了毛澤東的偉大論述――「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造世界歷史的動力。」[6]革命時期是這樣,建設時期也是這樣。只有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才能將人民團結起來,將人民的力量凝結起來,才能克服一切困難,使之前進。鄧小平也曾教導我們:「群眾是我們力量的源泉,群眾路線和群眾觀點是我們的傳家寶。黨的組織、黨員和黨的幹部,必須同群眾打成一片,絕對不能同群眾相對立。如果哪個黨組織嚴重脫離群眾而不能堅決改正,那就喪失了力量的源泉,就一定要失敗,就會被人民拋棄。全黨同志,各級幹部,特別是領導於部,必須經常記住這一點,經常用這個標準檢查自己的一切言行。」[7]。
3.政府信息公開,珍惜人民信任。
《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信息公開條例》於2007年1月17日國務院第165次常務會議通過,自2008年5月1日起施行。但是,政府部門願意公開的信息,絕大部分不是公眾希望得到的信息。這樣的現狀極易導致群眾的猜疑與不滿。前一段時間溫州動車事故吵得沸沸揚揚,鐵道部新聞發言人竟然給出了這樣不負責任的言論:「至於你信不信,我反正信了」。這樣不負責任的言論破壞了黨和政府的形象。筆者想說的是,每一個執政黨,每一個政府都會犯錯誤,人非聖賢孰能無過,群眾是願意理解和包容我們的黨和政府所犯的無心之過的,但是我們的黨和政府一定要以一顆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心態去承認錯誤,努力改進。
我們黨依靠人民群眾取得革命勝利,並走上了獨立自由快速發展的道路,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改善,因而深得群眾的擁護和喜愛,但是我們黨要走的路還很長,面對日益嚴重的社會問題,我們要敢於承認和治理。小病不除,日積月累,終成大患。在問題還沒有徹底激化之前,自覺改進,堅持我們黨最初的取向,相信什麼問題都不會成為問題的?
參考文獻:
[1]毛澤東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39。
[2]毛澤東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74。
[3]毛澤東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467。
[4][美]伊・卡恩.中國通[m].陳亮,等,譯.北京:新華出版社,1980:144。
[5]倪星.公共權力委託―代理視角下的官員腐敗研究[j].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6)。
[6]毛澤東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31。
[7]鄧小平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68。
關鍵詞:新民主主義革命;人民;啟示。
中圖分類號:d61文獻標誌碼:a文章編號:1002-2589(2012)08-0009-02。
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是中國共產黨在總結了歷史經驗之後,在借鑑歷史經驗的基礎上,發揮自身優勢的前提下實現的。在整個過程中不乏坎坷與失敗,歷史證明只有贏得了人民才能贏得勝利。
一、歷經坎坷,回春再造
鴉片戰爭前期,中國社會吏治腐敗、剝削殘酷、人民與地主階級的矛盾激化,與新興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高速發展、對外迅速擴張形成了極大的反差。可是腐朽沒落的封建統治階級卻依舊沉浸在「天朝上國」的迷夢中,最終導致了鴉片戰爭的爆發及一系列喪權辱國條約的簽訂,中國很快由一個領土完整、主權獨立的封建社會淪為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
為了擺脫侵略者的殘酷剝削和壓迫,中國人民進行了不屈不撓的鬥爭。太平天國運動是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農民起義,是一次反對清政府腐朽統治和地主階級剝削的正義戰爭。由於農民階級的局限性,這場轟轟烈烈的運動以失敗告終,但是這次農民運動讓我們見識了農民所具有的偉大革命潛力。面對太平天國運動和第二次鴉片戰爭後侵略者的瘋狂掠奪,為了挽救清政府的統治危機,封建統治階級中的部分成員開始了洋務運動。它是近代中國有識之士探索國家出路的一次嘗試,客觀上對中國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起了一定的示範和促進作用,但也證明了想在原有封建統治基礎上通過學習西方的一些先進武器與技術來達到富國強兵是不可行的,必須徹底廢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甲午戰爭的慘敗,民族危機的加深激發了新的民族覺醒。戊戌變法就是一場資產階級性質的政治改革運動,對中國人民起到了思想啟蒙的作用。但是由於當時資本主義經濟力量還十分薄弱,沒有嚴密的組織,最重要的是沒有發動群眾,所以這次運動迅速失敗了。這次失敗告訴我們,企圖通過統治者自上而下的改良來發展中國社會是行不通的,必須使用暴力手段來推翻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吸取之前的教訓,以孫中山為代表的革命派在中國掀起了一場資產階級的革命運動。受中外勢力的聯合絞殺,加上資產階級革命派本身存在的一些軟弱性和妥協性,辛亥革命最終失敗。這次失敗表明中國的民族資產階級不可能領導中國的民族民主革命取得勝利,資產階級共和國方案在中國行不通。
五四運動前後,先進的中國人奮起。鑒於之前對中國發展道路的種種探索,李大釗提出「回春再造」,由此早期革命黨人開始了對中國發展道路的重新探索。偉大的中國共產黨人以史為鑑,總結歷史發展規律和趨勢,得出了這樣的結論:要想取得革命的勝利,實現國富民強,必須要推翻封建土地所有制、必須要深刻地認識到人民群眾的革命潛力、必須要代表人民群眾的利益、贏得人民的支持和擁護、必須要使用暴力手段,最重要的是要堅持無產階級的領導。在這樣的理論指導下,中國共產黨帶領全國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最終使中國實現了獨立自主、國富民強。
二、贏得人民,贏得勝利
總結中國共產黨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的經驗,贏得人民這一條是最重要的。如毛澤東在1934年指出的,千百萬真心實意地擁護革命的群眾,「是真正的銅牆鐵壁,什麼力量也打不破的,完全打不破的,反革命打不破我們,我們卻要打破反革命。在革命政府周圍團結起千百萬群眾來,發展我們的革命戰爭,我們就能消滅一切反革命,我們就能奪取全中國。」[1]那麼中國共產黨是如何贏得人民的呢?
1.政治上代表了中國人民的願望和要求。
實現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國家富強、人民富裕,是近代中國的兩大歷史主題。它反映了中國人民的根本利益,它是中國革命的主要任務,同時也是中國人民鑑別和取捨各個領導集團的試金石。中國共產黨自成立起,就高舉反帝反封建的大旗,並從此鍥而不捨的堅持共產黨鮮明的政治主張,有力地推動了中國革命的發展。毛澤東1940年指出:「在中國,事情非常明白,誰能領導人民推翻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誰就能取得人民的信任」[2]。黨的鮮明的政治主張和英勇奮鬥的實際行動,吸引、感召了人民,將人民聚集在了自己的周圍,使黨成為了人民的代表。
2.積極而確實地解決了中國人民的切身利益。
要贏得人民,就「必須給人民以看得見的物質福利」,「給人民以東西」[3]。代表中國大地主大資產階級利益的國民黨蔣介石集團,不敢、不願也不能解決農民的土地問題,使農民處於水深火熱之中。而中國共產黨深刻地認識了農民的困境與渴望,堅定地把農民問題和土地革命作為中國革命的主要內容之一。在土地革命時期,制定了「沒收地主土地歸農民所有」的土地革命路線;抗日戰爭時期,根據國內主要矛盾的變化,提出和實行了減租減息的政策;抗戰勝利後,黨適時制定了「五四指示」,解決農民要求土地的問題;在全國解放戰爭爆發後,又制定了《中國土地法大綱》,徹底消滅了封建土地所有制。這一系列舉措,贏得了農民,調動了農民的革命積極性,使之成為中國無產階級的最可靠的同盟軍,成為中國共產黨領導進行中國革命的主力軍。
3.黨的優良作風在人民群眾心中樹立了良好的形象。
中國共產黨一成立,就以嶄新的面貌出現在了中國的政治舞台上。革命根據地政府清廉勤政,黨政軍民關係和諧融洽,呈現出民主歡快的革命氛圍。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的政府和軍隊表現了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理論聯繫實際、密切聯繫群眾、批評和自我批評、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思想作風和工作作風,在人民群眾心裡樹立了良好的形象。而國民黨貪污腐敗、自私自利、損害人民群眾利益,不得民心。抗戰時期到過延安的美國駐華大使館人員謝偉思並預言:「共產黨將在較短的幾年內成為中國的統治力量」[4]。歷史證明,只有真正為人民服務的黨才能贏得人民。
三、前事不忘,後事之師
中國人民之所以接受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歸根結底是由中國共產黨的先進性所決定的。但是,隨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中國社會進入了一個全新的發展時期,黨內出現了一些問題,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受到威脅,我黨必須力挽狂瀾。
1.加強制度建設,規範黨員行為取向。
在民主政治中,客觀存在著公共權力的委託代理關係,由於信息不對稱與合約不完善等因素的影響,容易誘致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問題。當公共權力代理人為了追求自身利益,濫用委託人的授權,獲取未經委託人同意的個人私利時,就產生了腐敗[5]。杜絕腐敗需要我們加強制度建設,規範黨員的行為取向。2011年3月10日,吳邦國在十一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上重申: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的緊迫性,雖然是簡簡單單的十六個字,但是字字意味深長,句句寓意深刻。也許現階段我們的制度素養和制度資本還不夠豐富,但是只要堅持了吳邦國所強調的這種精神,我們的制度資本就會越來越豐富,我們的行為取向就會越來越規範。
2.始終不渝地執行黨的群眾路線,保持魚水關係。
「天地之間有桿秤,大秤砣是老百姓」、「水可載舟亦可覆舟」……這一切都告訴我們一個道理:只有代表人民利益的集團才能夠「青春永駐」。革命的實踐反覆證明了毛澤東的偉大論述――「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造世界歷史的動力。」[6]革命時期是這樣,建設時期也是這樣。只有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才能將人民團結起來,將人民的力量凝結起來,才能克服一切困難,使之前進。鄧小平也曾教導我們:「群眾是我們力量的源泉,群眾路線和群眾觀點是我們的傳家寶。黨的組織、黨員和黨的幹部,必須同群眾打成一片,絕對不能同群眾相對立。如果哪個黨組織嚴重脫離群眾而不能堅決改正,那就喪失了力量的源泉,就一定要失敗,就會被人民拋棄。全黨同志,各級幹部,特別是領導於部,必須經常記住這一點,經常用這個標準檢查自己的一切言行。」[7]。
3.政府信息公開,珍惜人民信任。
《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信息公開條例》於2007年1月17日國務院第165次常務會議通過,自2008年5月1日起施行。但是,政府部門願意公開的信息,絕大部分不是公眾希望得到的信息。這樣的現狀極易導致群眾的猜疑與不滿。前一段時間溫州動車事故吵得沸沸揚揚,鐵道部新聞發言人竟然給出了這樣不負責任的言論:「至於你信不信,我反正信了」。這樣不負責任的言論破壞了黨和政府的形象。筆者想說的是,每一個執政黨,每一個政府都會犯錯誤,人非聖賢孰能無過,群眾是願意理解和包容我們的黨和政府所犯的無心之過的,但是我們的黨和政府一定要以一顆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心態去承認錯誤,努力改進。
我們黨依靠人民群眾取得革命勝利,並走上了獨立自由快速發展的道路,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改善,因而深得群眾的擁護和喜愛,但是我們黨要走的路還很長,面對日益嚴重的社會問題,我們要敢於承認和治理。小病不除,日積月累,終成大患。在問題還沒有徹底激化之前,自覺改進,堅持我們黨最初的取向,相信什麼問題都不會成為問題的?
參考文獻:
[1]毛澤東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39。
[2]毛澤東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74。
[3]毛澤東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467。
[4][美]伊・卡恩.中國通[m].陳亮,等,譯.北京:新華出版社,1980:144。
[5]倪星.公共權力委託―代理視角下的官員腐敗研究[j].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6)。
[6]毛澤東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31。
[7]鄧小平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