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農村基層黨組織是黨與鄉村聯繫的紐帶,是我黨的執政基礎。目前農村黨建存在四個方面的突出問題,即缺人才、缺資金、缺機制、缺方法。針對這些問題,要深入實施農村幹部「素質工程」,提高農村幹部隊伍素質;堅持農村黨建和經濟發展一起抓;規範村級工作運行機制。
【關鍵詞】農村基層黨建問題對策。
農村基層黨建存在的問題及原因。
缺人才――受各種因素的影響,基層黨組織的「領頭雁」工程受到制約。從筆者的調查結果來看,班子的總體評價不高。在被調查的村支書中,37.4%為初中以下文化水平。調查顯示,只有4.3%的被調查者認為村「兩委」班子「充滿活力、凝聚力強、戰鬥力高」;50%的人認為「創新意識不足、工作的積極性、主動性不強、凝聚力一般」;19.6%的人認為「工作力度軟弱、組織渙散」。在對「影響農村基層幹部隊伍發揮作用的制約因素是什麼?」的調查中,選擇「個人素質不高」的最多,達到50%。這說明「領頭雁」工程受到制約。分析其原因主要有兩個:
第一,農村人才儲備不足,選擇範圍較小,人才難覓。農村黨員的老化和家族化現象影響了農村人才的儲備。農村黨員隊伍總體年齡偏大,以廊坊市為例來說,儘管其經過為期一年的「農村發展黨員工作推進年」活動,35歲以下黨員也僅占到16.1%,且多集中在發展條件較好的村街。而在發展條件中等及偏下的村街,青年人普遍缺乏入黨的願望,黨組織也缺少發展新黨員的動力。在「對當前優秀農村青年入黨情況」的調查中,大多數被調查者認為農村優秀青年入黨不夠積極,人數也不多。在所調查的一個村中,已連續8年沒有發展一名新黨員了,村委會4名成員中,也只有會計一人是黨員,村支書缺位。農村黨員的家族化現象也非常明顯,由於農村經濟活動的分散,村民之間,尤其非家族村民之間接觸、了解不多,使得有些優秀的青年人難以被及時發現和培養,加上以往新黨員的發現培養必須要求有老黨員作為其介紹人,因此往往家族青年發展較多。換屆選舉中明顯的家族化趨勢影響了農村帶頭人的選拔。調查發現,班子成員往往會利用公權力為自己或直系親屬在房屋修繕、村集體各類「工程」承包或崗位聘用等方面提供便利。
第二,農村幹部待遇較低、工作難度大,人才難留。隨著2009年農村幹部基礎職務補貼財政支出制度的實行,村支書、村主任的待遇從每月150元增長到880元。雖然增長幅度不小,但和在外經商、打工比較起來還是偏低。工作待遇低、難度大,社會地位也不高,又有養家、養老等後顧之憂,因此對於農村人才來說,還是缺乏吸引力。許多創業有成的農民企業家不願意當村幹部,使得農村幹部選拔渠道不寬,整體素質提升緩慢。
缺資金――村街集體經濟的薄弱使基層組織的執行力受到制約。由於自然條件和各方面因素的影響,除一些城中村、城邊村及資源相對豐富村,靠以地生財、資源生財,集體有一定經濟實力外,相當一部分村街經濟基礎薄弱。特別是稅費改革後,各市縣政府都相繼取消了原本是用於為農民生產生活提供公共品的各種收費、農村義務工和勞動積累工,代之以「一事一議」籌資籌勞政策。這一政策在村街實施的效果始終不佳,有95%的村莊基本上從來沒有實施過這一政策。在農民看來,國家已禁止向農民收錢,村幹部卻還要收錢,有想撈一點的嫌疑。目前,70%的村街都留有在稅費改革前形成的村集體債務,村集體收入的整體萎縮,使得村級財務更加困難,還債無望。這使得村黨組織在發展公益事業、提供服務方面力不從心,在依法管理村務方面明顯力度不夠,缺乏管控能力。
缺機制――缺乏科學、高效的村級工作運行機制,制約了農村民主進程。農村民主進程的推進是大勢所趨,同時也是抑制村幹部腐敗的有效方法。但是從農村民主進程推進中暴露的問題來看,村級工作運行機制與民主進程的推進還不相適應。具體表現為村務公開形式化,民主議事、民主監督缺失。調查發現,有些村的村務公開黑板成了擺設。公布的內容也大都無關緊要。在換屆選舉年,村內矛盾高發和頻頻激化的現象說明,農村基層組織日常的民主管理、民主監督還遠遠不夠。因此,自上而下監督村基層組織,建立一個好的工作機制勢在必行。
缺方法――基層黨建工作方法簡單,制約了基層組織素質的提高。縣鄉兩級黨委雖然明確了自己的地位與責任,但在當前複雜的農村形勢下,對抓黨建的有效方法研究不夠。方法簡單陳舊,表現出:重說教、輕引導,重約束、輕激勵,重管人、輕管事,重布置、輕落實,重培訓形式、輕培訓內容等問題。農村幹部工作方法單一,工作方式不夠靈活,存在著老辦法不管用、硬辦法不敢用、軟辦法不頂用、新辦法不會用的問題,這說明對村幹部進行培訓是非常必要的。
農村基層黨建應對之策。
以「兩委」換屆工作為契機,提高農村幹部隊伍素質。選拔和培養「領頭雁」是黨建工作的重中之重。第一,把好農村「兩委」換屆關。在農村「兩委」選舉工作中,主管領導要從事關新農村建設事業成敗的高度,把換屆工作做細、做實,提高換屆選舉的質量。對候選人要考察,對選舉要監督,堅決杜絕賄選或是黑惡勢力對選舉的控制,杜絕有明顯劣跡的人混入幹部隊伍。第二,從縣鄉工作人員中選拔合適人員主持村支部書記的工作。對連續兩屆工作沒有起色、「兩委」成員不全、尤其是黨組織書記缺位的落後村,要從縣鄉工作人員中下派幹部主持工作。第三,進一步推行和完善大學生「村官」制度。儘快完善大學生「村官」制度,一要適度增加數量,達到每村兩名以上;二要使之作為日後年輕人成為各級領導幹部的優先條件;三要落實待遇,完善獎勵機制;四要做好前期培訓,中期指導、檢查和後期總結。逐漸使大學生到農村任職,像到城市、城鎮就業一樣成為一種常態。第四,創新工作機制,壯大黨員隊伍,培養後備人才。改變農村黨員隊伍老化的現狀,就要從根本上解決農村發展黨員家族化的問題。要改變由老黨員推選新黨員的模式,代之以由黨員、村民代表共同推薦,擴大推選範圍。
樹立「大黨建」觀念,把農村黨建和經濟發展一起抓。只有幫助農村基層黨組織解決發展問題,才能提高其執行力。第一,因地制宜,發展壯大集體經濟,提高自身造血功能。針對當前部分農村幹部對發展集體經濟認識不足、能力不足、存在畏難情緒的情況,縣委要發揮其指導作用,召集專家、企業家、基層黨委、村街代表等,結合本縣經濟發展的實際,遵循市場化運作規律,共同謀劃和扶植農村集體經濟的發展。第二,用好國家專項支農資金,使「財盡其用」。近幾年,國家財政對「三農」的投入一路走高,從2006年的3397億元到2009年的7161億元,短短几年,已經翻番。在目前農民還不富裕的條件下,農村的公共品供給還是主要依賴國家財政的轉移資金。因此,縣、鄉、村各級領導要及早謀劃發展,做好前期的項目申請,專項資金的使用、管理、監督和驗收工作,最大限度地發揮專項資金的效用。第三,縣委帶頭,認真做好「後進」的轉化工作。一是建立縣直機關村街聯繫點制度。二是建立鄉鎮基層黨委包片制度,及時了解各村情況,並反饋給縣直機關聯繫人,研究解決對策。三是建立村街幹部包戶制度,幫助困難戶解決實際問題,謀求家庭經濟發展。第四,保護和促進村街私營企業的發展,鼓勵他們在促進村民就業、公益事業發展、增加集體收入中多作貢獻。調查中發現,有納稅百萬元以上企業(儘管是私企)的村街,村民生活水平和村街公益事業發展都相對較好。縣鄉黨委對企業的貢獻應以適當的形式給以確認和獎勵,以保護他們熱心公益、服務鄉里的熱情。
規範村級工作運行機制,用好的機制來「管人」和「留人」。好的制度需要科學的運行機制加以落實。第一,要落實「四權分離」制度,推行「公職化」管理模式,用好的機制來「管」好人。建立健全村務監督小組、村民理財小組等群眾性監督組織,實行決策、辦事、理財、監督「四權分離」,實行一事一議制度,實現農村工作的民主決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監督。探索推行農村幹部「公職化」管理模式。第二,建立「一定三有」激勵保障機制,用好的機制留住人。對於優秀的「領頭雁」不僅要關心和愛護,而且要建立激勵機制。要儘快推行「定職責目標、干好有希望、收入有保障、退後有所養」的「一定三有」激勵保障機制。做法主要有:一是落實職責目標;二是落實現任幹部和離任幹部的生活補貼;三是落實幹好有希望、退後有所養制度;四是在農村養老保險基礎上,還要逐步研究落實農村幹部養老待遇,以解決其後顧之憂。
深入實施農村幹部「素質工程」,提高培訓的針對性和實效性。第一,要完善黨組織書記任職資格和村委會主任崗位素質培訓。培訓內容要包括三部分,一是思想道德培訓,二是基本知識培訓,三是工作方法培訓,探索發現科學的工作方法。第二,加大培訓投入,組織農村幹部走出去參觀學習,開闊視野。參觀學習時,要注意針對性問題,因此需要根據村街發展情況對村街幹部分類,為每一類村街幹部選擇合適的參觀對象,以達到效仿、借鑑的目的。(作者單位分別為:北華航天工業學院,河北省大城縣組織部;本文系河北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2010年度課題「農村基層黨組織角色轉變的障礙及對策研究」的階段性成果,課題編號:hb10bdd031)。
【關鍵詞】農村基層黨建問題對策。
農村基層黨建存在的問題及原因。
缺人才――受各種因素的影響,基層黨組織的「領頭雁」工程受到制約。從筆者的調查結果來看,班子的總體評價不高。在被調查的村支書中,37.4%為初中以下文化水平。調查顯示,只有4.3%的被調查者認為村「兩委」班子「充滿活力、凝聚力強、戰鬥力高」;50%的人認為「創新意識不足、工作的積極性、主動性不強、凝聚力一般」;19.6%的人認為「工作力度軟弱、組織渙散」。在對「影響農村基層幹部隊伍發揮作用的制約因素是什麼?」的調查中,選擇「個人素質不高」的最多,達到50%。這說明「領頭雁」工程受到制約。分析其原因主要有兩個:
第一,農村人才儲備不足,選擇範圍較小,人才難覓。農村黨員的老化和家族化現象影響了農村人才的儲備。農村黨員隊伍總體年齡偏大,以廊坊市為例來說,儘管其經過為期一年的「農村發展黨員工作推進年」活動,35歲以下黨員也僅占到16.1%,且多集中在發展條件較好的村街。而在發展條件中等及偏下的村街,青年人普遍缺乏入黨的願望,黨組織也缺少發展新黨員的動力。在「對當前優秀農村青年入黨情況」的調查中,大多數被調查者認為農村優秀青年入黨不夠積極,人數也不多。在所調查的一個村中,已連續8年沒有發展一名新黨員了,村委會4名成員中,也只有會計一人是黨員,村支書缺位。農村黨員的家族化現象也非常明顯,由於農村經濟活動的分散,村民之間,尤其非家族村民之間接觸、了解不多,使得有些優秀的青年人難以被及時發現和培養,加上以往新黨員的發現培養必須要求有老黨員作為其介紹人,因此往往家族青年發展較多。換屆選舉中明顯的家族化趨勢影響了農村帶頭人的選拔。調查發現,班子成員往往會利用公權力為自己或直系親屬在房屋修繕、村集體各類「工程」承包或崗位聘用等方面提供便利。
第二,農村幹部待遇較低、工作難度大,人才難留。隨著2009年農村幹部基礎職務補貼財政支出制度的實行,村支書、村主任的待遇從每月150元增長到880元。雖然增長幅度不小,但和在外經商、打工比較起來還是偏低。工作待遇低、難度大,社會地位也不高,又有養家、養老等後顧之憂,因此對於農村人才來說,還是缺乏吸引力。許多創業有成的農民企業家不願意當村幹部,使得農村幹部選拔渠道不寬,整體素質提升緩慢。
缺資金――村街集體經濟的薄弱使基層組織的執行力受到制約。由於自然條件和各方面因素的影響,除一些城中村、城邊村及資源相對豐富村,靠以地生財、資源生財,集體有一定經濟實力外,相當一部分村街經濟基礎薄弱。特別是稅費改革後,各市縣政府都相繼取消了原本是用於為農民生產生活提供公共品的各種收費、農村義務工和勞動積累工,代之以「一事一議」籌資籌勞政策。這一政策在村街實施的效果始終不佳,有95%的村莊基本上從來沒有實施過這一政策。在農民看來,國家已禁止向農民收錢,村幹部卻還要收錢,有想撈一點的嫌疑。目前,70%的村街都留有在稅費改革前形成的村集體債務,村集體收入的整體萎縮,使得村級財務更加困難,還債無望。這使得村黨組織在發展公益事業、提供服務方面力不從心,在依法管理村務方面明顯力度不夠,缺乏管控能力。
缺機制――缺乏科學、高效的村級工作運行機制,制約了農村民主進程。農村民主進程的推進是大勢所趨,同時也是抑制村幹部腐敗的有效方法。但是從農村民主進程推進中暴露的問題來看,村級工作運行機制與民主進程的推進還不相適應。具體表現為村務公開形式化,民主議事、民主監督缺失。調查發現,有些村的村務公開黑板成了擺設。公布的內容也大都無關緊要。在換屆選舉年,村內矛盾高發和頻頻激化的現象說明,農村基層組織日常的民主管理、民主監督還遠遠不夠。因此,自上而下監督村基層組織,建立一個好的工作機制勢在必行。
缺方法――基層黨建工作方法簡單,制約了基層組織素質的提高。縣鄉兩級黨委雖然明確了自己的地位與責任,但在當前複雜的農村形勢下,對抓黨建的有效方法研究不夠。方法簡單陳舊,表現出:重說教、輕引導,重約束、輕激勵,重管人、輕管事,重布置、輕落實,重培訓形式、輕培訓內容等問題。農村幹部工作方法單一,工作方式不夠靈活,存在著老辦法不管用、硬辦法不敢用、軟辦法不頂用、新辦法不會用的問題,這說明對村幹部進行培訓是非常必要的。
農村基層黨建應對之策。
以「兩委」換屆工作為契機,提高農村幹部隊伍素質。選拔和培養「領頭雁」是黨建工作的重中之重。第一,把好農村「兩委」換屆關。在農村「兩委」選舉工作中,主管領導要從事關新農村建設事業成敗的高度,把換屆工作做細、做實,提高換屆選舉的質量。對候選人要考察,對選舉要監督,堅決杜絕賄選或是黑惡勢力對選舉的控制,杜絕有明顯劣跡的人混入幹部隊伍。第二,從縣鄉工作人員中選拔合適人員主持村支部書記的工作。對連續兩屆工作沒有起色、「兩委」成員不全、尤其是黨組織書記缺位的落後村,要從縣鄉工作人員中下派幹部主持工作。第三,進一步推行和完善大學生「村官」制度。儘快完善大學生「村官」制度,一要適度增加數量,達到每村兩名以上;二要使之作為日後年輕人成為各級領導幹部的優先條件;三要落實待遇,完善獎勵機制;四要做好前期培訓,中期指導、檢查和後期總結。逐漸使大學生到農村任職,像到城市、城鎮就業一樣成為一種常態。第四,創新工作機制,壯大黨員隊伍,培養後備人才。改變農村黨員隊伍老化的現狀,就要從根本上解決農村發展黨員家族化的問題。要改變由老黨員推選新黨員的模式,代之以由黨員、村民代表共同推薦,擴大推選範圍。
樹立「大黨建」觀念,把農村黨建和經濟發展一起抓。只有幫助農村基層黨組織解決發展問題,才能提高其執行力。第一,因地制宜,發展壯大集體經濟,提高自身造血功能。針對當前部分農村幹部對發展集體經濟認識不足、能力不足、存在畏難情緒的情況,縣委要發揮其指導作用,召集專家、企業家、基層黨委、村街代表等,結合本縣經濟發展的實際,遵循市場化運作規律,共同謀劃和扶植農村集體經濟的發展。第二,用好國家專項支農資金,使「財盡其用」。近幾年,國家財政對「三農」的投入一路走高,從2006年的3397億元到2009年的7161億元,短短几年,已經翻番。在目前農民還不富裕的條件下,農村的公共品供給還是主要依賴國家財政的轉移資金。因此,縣、鄉、村各級領導要及早謀劃發展,做好前期的項目申請,專項資金的使用、管理、監督和驗收工作,最大限度地發揮專項資金的效用。第三,縣委帶頭,認真做好「後進」的轉化工作。一是建立縣直機關村街聯繫點制度。二是建立鄉鎮基層黨委包片制度,及時了解各村情況,並反饋給縣直機關聯繫人,研究解決對策。三是建立村街幹部包戶制度,幫助困難戶解決實際問題,謀求家庭經濟發展。第四,保護和促進村街私營企業的發展,鼓勵他們在促進村民就業、公益事業發展、增加集體收入中多作貢獻。調查中發現,有納稅百萬元以上企業(儘管是私企)的村街,村民生活水平和村街公益事業發展都相對較好。縣鄉黨委對企業的貢獻應以適當的形式給以確認和獎勵,以保護他們熱心公益、服務鄉里的熱情。
規範村級工作運行機制,用好的機制來「管人」和「留人」。好的制度需要科學的運行機制加以落實。第一,要落實「四權分離」制度,推行「公職化」管理模式,用好的機制來「管」好人。建立健全村務監督小組、村民理財小組等群眾性監督組織,實行決策、辦事、理財、監督「四權分離」,實行一事一議制度,實現農村工作的民主決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監督。探索推行農村幹部「公職化」管理模式。第二,建立「一定三有」激勵保障機制,用好的機制留住人。對於優秀的「領頭雁」不僅要關心和愛護,而且要建立激勵機制。要儘快推行「定職責目標、干好有希望、收入有保障、退後有所養」的「一定三有」激勵保障機制。做法主要有:一是落實職責目標;二是落實現任幹部和離任幹部的生活補貼;三是落實幹好有希望、退後有所養制度;四是在農村養老保險基礎上,還要逐步研究落實農村幹部養老待遇,以解決其後顧之憂。
深入實施農村幹部「素質工程」,提高培訓的針對性和實效性。第一,要完善黨組織書記任職資格和村委會主任崗位素質培訓。培訓內容要包括三部分,一是思想道德培訓,二是基本知識培訓,三是工作方法培訓,探索發現科學的工作方法。第二,加大培訓投入,組織農村幹部走出去參觀學習,開闊視野。參觀學習時,要注意針對性問題,因此需要根據村街發展情況對村街幹部分類,為每一類村街幹部選擇合適的參觀對象,以達到效仿、借鑑的目的。(作者單位分別為:北華航天工業學院,河北省大城縣組織部;本文系河北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2010年度課題「農村基層黨組織角色轉變的障礙及對策研究」的階段性成果,課題編號:hb10bdd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