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法出台加強金融審判30項意見。
8月9日,最高人民法院印發《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進一步加強金融審判工作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其中規定,依法認定網際網路金融所涉具體法律關係,據此確定各方當事人之間的權利義務;依法嚴厲打擊涉網際網路金融或者以網際網路金融名義進行的違法犯罪行為,規範和保障網際網路金融健康發展。
《意見》明確,對於能夠實際降低交易成本,實現普惠金融,合法合規的金融交易模式依法予以保護;對以金融創新為名掩蓋金融風險/規避金融監管、進行制度套利的金融違規行為,要以其實際構成的法律關係確定其效力和權利義務;對於以金融創新名義非法吸收公眾存款或者集資詐騙,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律師認為,在實踐中存在無金融資質的國有企業變相從事金融業務成為貸款通道的現象。對其變相從事金融業務,套取金融機構信貸資金又高利轉貸的,應當依法否定其放貸行為的法律效力,並通過向相應的主管部門提出司法建議等方式,遏制其通道業務,引導其回歸實體經濟。對於金融不良債權處置等新情況新問題,最高法院應進一步統一裁判尺度,健全金融法治,保障經濟和金融良性循環健康發展。根據對該《意見》的分析可知,針對地方交易場所未經許可或者超越經營許可範圍開展的違法違規交易行為,要嚴格依照相關法律和行政法規的禁止性規定,否定其法律效力,明確交易場所的民事責任,有效防範區域性金融風險。
事實上,隨著清理整頓「回頭看」工作的開展和推進,各地關於地方交易場所的糾紛也呈上升趨勢。但大部分投資者都是通過上訪、向行政部門投訴或者公安機關報案等途徑進行維權,較少採用民事訴訟的方式。究其原因,訴訟周期長、經濟成本高是比較重要的因素,但各地人民法院對於此類案件的司法標準不統一也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特別是在管轄、交易行為定性、各方責任劃分等方面存在較大的不確定性。這就導致本來很多可以通過民事訴訟途徑解決的糾紛變成了群體性事件,徒增整個社會的維穩成本。
今年7月份,最高人民法院在一起民事案件中最終裁定一家具有省級政府批文的貴金屬交易平台以「現貨」為名進行非法期貨交易,判決平台全額賠償投資者。這是最高人民法院首次認定「現貨」交易非法,投資者有權獲賠。最高法的最新判例也推翻了2015年11月最高法在一起裁定中關於現貨延期交易不是期貨交易的表述,對投資者通過司法途徑維權帶來了希望。
本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立刪。
- 法律問答
- 答案列表
最高法出台加強金融審判30項意見[朗讀]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