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圖書館和公共圖書館是兩種不同類型的圖書館,公共圖書館是由本地政府資助、管理、免費為社會大眾服務的圖書館,由於地方財政經費的影響,地方館在基礎設施、購書經費、人員素質等方面都存在許多不足。而高校圖書館是為教學和科研服務的學術性機構,它的工作是學校教學和科研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服務是一種專業性、學術性很強的服務。近年來各高校面臨著教學水平評估,地方院校達標、升格以及各高校圖書館整體發展,大大地促進了圖書館的繁榮發展。筆者就榆林學院圖書館與所在地市公共圖書館實現合作,從而謀求共同發展,為西部大開發多做貢獻等方面做一些探討。
一、榆林兩所圖書館的基本條件
(一)榆林學院圖書館發展現狀。
榆林學院是一所地方院校,位於該市西郊。學校圖書館館藏圖書近70萬冊,2002年自行建立了館藏資料庫,實現了利用區域網進行采、編、典、流一體化工作和服務的流程。自1998年以來,隨著學院的發展,投入的經費每年均比上一年翻了一番;進入2008年,投入經費更是在300萬元以上。幾年來,業務水平不斷提高,現代化建設不斷發展,引進大學本科、研究生人才初顯成效。2002年面積為12500平方米的新館投入使用,主樓六層,閱覽座位1200餘座,現有館藏中外書刊68.4萬冊,中外現刊1500餘種,同時收藏有《人大報刊複印資料全文資料庫》、《中國學術期刊全文資料庫》、《中國博碩士論文全文資料庫》和《國外ebsco公司asp+bsp資料庫》四個資料庫,校園網上可自由檢索圖書信息、讀者借閱信息,為全校近萬名師生提供比較先進、完備的書刊閱覽、聯機檢索等服務。
(二)榆林市星元圖書館發展現狀。
星元圖書館位於城市的中心,建於1985年,時至今日,星元館現狀基本沒什麼改變,公共圖書館的一些普遍性的問題依然存在。首先,事業經費不足,館藏圖書少,每年經費約2萬元,購入圖書600餘冊,目前館藏13萬冊。其次館舍面積小,設施陳舊,1375平方米的圖書大樓因經費緊張,向外租賃占用部分辦公場所,只有四個閱覽室,而且面積又小,閱覽桌椅破舊。第三,利用低。圖書資料的匱乏、閱覽面積的不足,必然導致進館人次的減少。第四,圖館的數字化網絡建設水平較低,全館有50台電腦,新舊不一,跟不上時代發展的步伐。第五,開展服務項目較少,缺少以地方文獻為依託的特色服務?
二、校館與市館合作的可行性與必要性
地方院校圖書館不僅僅是為本校教學科研服務,也應該為本地的經濟文化建設提供服務。榆林學院在辦學定位中也明確指出:把我校建設成為地區性的教育中心、科技中心、文化中心、信息中心。在這一點上圖書館是大有可為的。
2008年下半年,陝西省與榆林市委、市政府就榆林學院省市共建簽訂了共建協議,明確指出,由省市共同投入資金,為榆林市培養人才、為發展地方經濟和豐富群眾文化生活服務,這就為高校圖書館與地方圖書館的合作提供了保障。
就目前圖書館發展的現狀來說,榆林學院圖書館與星元圖書館之間的合作是完全必要的:一方面是發展地方文化事業的需要,另一方面是合理利用資源的需要。兩館共同的目的都是為讀者服務,雖然服務的對象不同,但方法是一致的,理念是相同的,兩館應打破行業界限,在資源利用上走一條聯合發展的道路,共同促進圖書館事業的發展。
三、高校圖書館、地方圖書館建立文獻資源共享、共建的合作模式
高校圖書館和公共圖書館可以通過簽定協議進行文獻信息資源共享工作,但由於兩館的讀者群有一定差異,所以在合作中可以進行局部的合作,這樣既能正常開展各自的工作,又能將合作工作開展的有聲有色。
(一)校館與市館由於館藏資源收藏側重點有所不同,文獻的資源建設和利用也有所不同,兩館可以用各自的文獻採集原則來收藏文獻,但在收藏中可採取互補原則,避免造成重複浪費。
(二)在電子文獻資源建設方面,校館在數字圖書館建設方面較為突出,在技術上,設備上可對市館給予幫助。
(三)在文獻信息資源方面,兩館可各自給讀者辦理借閱手續,公共圖書館的文獻信息資源可走進校園,高校圖書館的文獻信息源可以服務於社會。目前,我國政府也提倡公共圖書館的很多資源可以走進校園,同樣,高校的一些專業著作也隨公共圖書館的讀者走向社會,也就是說可以進行館際互借,共同利用文獻資源,這種合作必將會在原有的基礎上提高圖書利用率。
(四)在從業人員綜合素質方面,高校圖書館工作人員的綜合素質應在公共圖書館之上。從學歷、職稱、工作水平和研究能力等方面,都高於公共圖書館的整體水平。高校圖書館可派出專業人員定期為公共圖書館進行專業指導,公共圖書館也可派人到高校圖書館實地參觀學習,取長補短,更好地為讀者服務。
(五)修行共建,互相促進。從合作初期來看,主要是校圖書館幫助市圖書館進行人員培訓,提高業務能力,同時把市圖書館由於某種原因沒有能力提供的服務項目也可以轉到校圖書館來。從長遠看,在合作的過程中,市館必然會極力改變自身處於弱勢的現狀,督促政府加大投資力度,加大對地方經濟以及社會發展的作用。
總而言之,高校圖書館豐富的信息資源應服務於當地社會,高校圖書館走向社會化應是我國圖書事業發展的一個方向,兩館在為社會服務中共享、共建、共謀發展,努力探索,為地方建設多做貢獻。
一、榆林兩所圖書館的基本條件
(一)榆林學院圖書館發展現狀。
榆林學院是一所地方院校,位於該市西郊。學校圖書館館藏圖書近70萬冊,2002年自行建立了館藏資料庫,實現了利用區域網進行采、編、典、流一體化工作和服務的流程。自1998年以來,隨著學院的發展,投入的經費每年均比上一年翻了一番;進入2008年,投入經費更是在300萬元以上。幾年來,業務水平不斷提高,現代化建設不斷發展,引進大學本科、研究生人才初顯成效。2002年面積為12500平方米的新館投入使用,主樓六層,閱覽座位1200餘座,現有館藏中外書刊68.4萬冊,中外現刊1500餘種,同時收藏有《人大報刊複印資料全文資料庫》、《中國學術期刊全文資料庫》、《中國博碩士論文全文資料庫》和《國外ebsco公司asp+bsp資料庫》四個資料庫,校園網上可自由檢索圖書信息、讀者借閱信息,為全校近萬名師生提供比較先進、完備的書刊閱覽、聯機檢索等服務。
(二)榆林市星元圖書館發展現狀。
星元圖書館位於城市的中心,建於1985年,時至今日,星元館現狀基本沒什麼改變,公共圖書館的一些普遍性的問題依然存在。首先,事業經費不足,館藏圖書少,每年經費約2萬元,購入圖書600餘冊,目前館藏13萬冊。其次館舍面積小,設施陳舊,1375平方米的圖書大樓因經費緊張,向外租賃占用部分辦公場所,只有四個閱覽室,而且面積又小,閱覽桌椅破舊。第三,利用低。圖書資料的匱乏、閱覽面積的不足,必然導致進館人次的減少。第四,圖館的數字化網絡建設水平較低,全館有50台電腦,新舊不一,跟不上時代發展的步伐。第五,開展服務項目較少,缺少以地方文獻為依託的特色服務?
二、校館與市館合作的可行性與必要性
地方院校圖書館不僅僅是為本校教學科研服務,也應該為本地的經濟文化建設提供服務。榆林學院在辦學定位中也明確指出:把我校建設成為地區性的教育中心、科技中心、文化中心、信息中心。在這一點上圖書館是大有可為的。
2008年下半年,陝西省與榆林市委、市政府就榆林學院省市共建簽訂了共建協議,明確指出,由省市共同投入資金,為榆林市培養人才、為發展地方經濟和豐富群眾文化生活服務,這就為高校圖書館與地方圖書館的合作提供了保障。
就目前圖書館發展的現狀來說,榆林學院圖書館與星元圖書館之間的合作是完全必要的:一方面是發展地方文化事業的需要,另一方面是合理利用資源的需要。兩館共同的目的都是為讀者服務,雖然服務的對象不同,但方法是一致的,理念是相同的,兩館應打破行業界限,在資源利用上走一條聯合發展的道路,共同促進圖書館事業的發展。
三、高校圖書館、地方圖書館建立文獻資源共享、共建的合作模式
高校圖書館和公共圖書館可以通過簽定協議進行文獻信息資源共享工作,但由於兩館的讀者群有一定差異,所以在合作中可以進行局部的合作,這樣既能正常開展各自的工作,又能將合作工作開展的有聲有色。
(一)校館與市館由於館藏資源收藏側重點有所不同,文獻的資源建設和利用也有所不同,兩館可以用各自的文獻採集原則來收藏文獻,但在收藏中可採取互補原則,避免造成重複浪費。
(二)在電子文獻資源建設方面,校館在數字圖書館建設方面較為突出,在技術上,設備上可對市館給予幫助。
(三)在文獻信息資源方面,兩館可各自給讀者辦理借閱手續,公共圖書館的文獻信息資源可走進校園,高校圖書館的文獻信息源可以服務於社會。目前,我國政府也提倡公共圖書館的很多資源可以走進校園,同樣,高校的一些專業著作也隨公共圖書館的讀者走向社會,也就是說可以進行館際互借,共同利用文獻資源,這種合作必將會在原有的基礎上提高圖書利用率。
(四)在從業人員綜合素質方面,高校圖書館工作人員的綜合素質應在公共圖書館之上。從學歷、職稱、工作水平和研究能力等方面,都高於公共圖書館的整體水平。高校圖書館可派出專業人員定期為公共圖書館進行專業指導,公共圖書館也可派人到高校圖書館實地參觀學習,取長補短,更好地為讀者服務。
(五)修行共建,互相促進。從合作初期來看,主要是校圖書館幫助市圖書館進行人員培訓,提高業務能力,同時把市圖書館由於某種原因沒有能力提供的服務項目也可以轉到校圖書館來。從長遠看,在合作的過程中,市館必然會極力改變自身處於弱勢的現狀,督促政府加大投資力度,加大對地方經濟以及社會發展的作用。
總而言之,高校圖書館豐富的信息資源應服務於當地社會,高校圖書館走向社會化應是我國圖書事業發展的一個方向,兩館在為社會服務中共享、共建、共謀發展,努力探索,為地方建設多做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