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高校圖書館和公共圖書館是兩種不同類型的圖書館。高校圖書館隸屬於所屬高校,主要為教學和科研服務,服務對象是學校的教職員工和學生;而我國現行體制下的公共圖書館則是由政府的文化部門管理,地方財政部門撥款,免費為社會公眾服務的機構,其服務具有普遍性與普及性。在信息服務全球化的今天,兩種類型圖書館的業務交流與合作顯得十分有意義。
1交流合作的必要性
高校圖書館與公共圖書館的合作是社會高度信息化的必然趨勢。首先,在當今這個終身學習的時代,知識更新將伴隨著人的一生,各類型圖書館比以往任何時候更為人們所需要;其次,隨著城區的急劇擴張,市民對就近得到圖書館服務的渴求日益強烈,高校圖書館的服務範圍已逐步向社會拓展;再次,隨著大學特別是民辦高校的連年擴招,大學圖書館已難以完全滿足大學生的閱讀需求,致使大量的在校生走進公共圖書館。新的社會環境、新的閱讀與服務需要促使我們必須充分重視這一新的變化,認真分析高校圖書館與公共圖書館各自的優勢與不足,採取切實可行的舉措以積極適應這一變化。
2交流合作的方式、內容與範圍
高校圖書館與公共圖書館各有特點,互有差異,相對來說,雙方的互補性是很強的,雙方交流合作的方式、內容與範圍都有著很大的空間。
2.1參觀學習,取長補短。參觀學習有著很強的直觀性,可以進行面對面的學習、交流和討論,因而受到各方的重視。近年來,各類型圖書館派人外出參觀學習已形成制度。
2.2館藏資源的共建共享。一般來說,高校圖書館的文獻信息資源較為豐富,如果高校圖書館與公共圖書館實現資源共享,就可解決高校圖書館部分資源重疊、使用率不高的問題,也可以打破原有的封閉運行機制,面向社會、市場,充分發揮自身的信息優勢,從而進一步發揮其社會效益。
公共圖書館是政府管理的重要文化部門,與高校圖書館開展信息資源共建共享,能夠得到政府的支持和鼓勵,同時也會受到包括社區組織、居民及企業的歡迎。公共圖書館與社會的聯繫廣泛而密切,高校圖書館通過公共圖書館可將社會文化部門的各類文化要素及各類社會信息直接引進大學校園,在營造大學文化氛圍、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方面發揮重要作用,從而進一步拓展高校圖書館的文化功能、教育功能和服務功能。公共圖書館的館藏具有較為深厚的歷史積澱和鮮明的地方特色,通過共建共享,這些資源可成為高校師生方便利用的「准自有資源」,實際上擴大了高校圖書館的「館藏」範圍。
2007年底,自治區黨委、自治區人民政府為貫徹落實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繁榮發展哲學社會科學的意見》精神,充分發揮高等院校人文社會科學在廣西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中的作用,啟動了「人文強桂建設工程」。隨之,「廣西人文社會科學文獻資源共享平台」正式進入建設階段。該平台的總體目標是通過文獻數字化、服務遠程化的現代信息手段,建設區內跨越地域、系統障礙的文獻資源保障體系與共享網絡平台。一是實現區內人文社會科學文獻資源總量、品種的迅速增長,實現區內人文社會科學文獻資源的合理布局與系統收藏,避免區內資金的重複投入與文獻的重複收藏;二是提升現有的文獻保障與服務手段,實現區內人文社會科學文獻資源的統一跨庫檢索與迅速、高效、無障礙的獲取,提高現有人文社科文獻資源的利用率,強化「人文強桂」建設項目思想庫、智力庫的服務功能。該項目以廣西師範大學圖書館為依託,聯合廣西大學、廣西民族大學、桂林電子大學、桂林理工大學、廣西社會科學院、廣西壯族自治區圖書館、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圖書館、廣西社科文獻中心等單位共同建設。該項目的順利實施與建設,應該說是我區高校圖書館與公共圖書館之間又一個成功合作的典範。
3.打破服務範圍限制。
高校圖書館與公共圖書館經常「各據一方」,在服務範圍上,兩者各有局限。如果打破雙方的服務範圍限制,不僅方便了讀者,同時也能更好地發揮各自的優勢。
以推進社會文化建設、服務經濟建設為出發點,高校圖書館與公共圖書館相互開展紙質文獻互借服務,既可以提高高校圖書館文獻信息資源的利用率,又能吸收公共圖書館的信息資源,豐富高校圖書館「館藏」。
4在人員方面的交流合作
1.人力資源建設上的合作。一般來說,高校圖書館的工作人員學歷相對較高,可利用自身的人才優勢和專業辦學優勢,舉辦圖書館學知識培訓班或函授班。
另外,高校圖書館與公共圖書館由於服務內容與方式、硬體設備、技術要求等方面的差異,人員在業務技能上也各有所長。公共圖書館偏重於地方文獻與大眾化文獻的建設,譬如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圖書館歷史文獻部在對桂林本土文化和抗戰文化文獻方面的收藏與服務上做得很好,其他高校(如廣西師範大學)的教師、研究生在做相關研究的時候,常常需要到該館查找資料。而高校圖書館在高等教育以及相關專業方面的信息資料收藏方面較公共圖書館要全面;其次,由於不同圖書館之間常常採用的是不同的自動化管理系統,合作時有可能需要使用到對方的管理軟體,那就很有必要互相學習了;再次,雙方在開展信息諮詢服務的時候,為了提高信息諮詢服務能力與水平,少走彎路,也應該在信息諮詢與服務方面進行更多的交流與合作。
2.在科學研究項目上的合作。高校圖書館與公共圖書館不僅在業務方面需要加強合作,在科學研究方面也需要進行合作。1996年,桂林市文史資料委員會決定編輯《抗戰時期桂林社會科學資料目錄索引》,並把這個任務交給廣西師範大學圖書館。編輯這本目錄索引,並非易事。抗戰時期桂林出版、發行的各種書、刊、報有近千種,分別收藏於桂林、南寧、北京、上海、廣州、中山、南京、成都、重慶、昆明、長沙及山東、福建、香港等地的圖書館、館。為此,我們走訪了很多公共圖書館,並得到了他們大力的幫助,特別是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圖書館更是無私地向我們提供了諸多珍貴的資料。如果沒有他們的大力支持與配合,這本目錄索引就不可能順利完成。
總之,由於高校圖書館與公共圖書館各有擅長,雙方存在很大的交流與合作的空間。為了全面提高員工的專業技能和服務能力,更好地發揮各自的社會功用,高校圖書館與公共圖書館有必要全方位地進行相互學習與合作,只有這樣,雙方的路才能越走越寬,整個圖書館事業才能取得更大的發展。
1交流合作的必要性
高校圖書館與公共圖書館的合作是社會高度信息化的必然趨勢。首先,在當今這個終身學習的時代,知識更新將伴隨著人的一生,各類型圖書館比以往任何時候更為人們所需要;其次,隨著城區的急劇擴張,市民對就近得到圖書館服務的渴求日益強烈,高校圖書館的服務範圍已逐步向社會拓展;再次,隨著大學特別是民辦高校的連年擴招,大學圖書館已難以完全滿足大學生的閱讀需求,致使大量的在校生走進公共圖書館。新的社會環境、新的閱讀與服務需要促使我們必須充分重視這一新的變化,認真分析高校圖書館與公共圖書館各自的優勢與不足,採取切實可行的舉措以積極適應這一變化。
2交流合作的方式、內容與範圍
高校圖書館與公共圖書館各有特點,互有差異,相對來說,雙方的互補性是很強的,雙方交流合作的方式、內容與範圍都有著很大的空間。
2.1參觀學習,取長補短。參觀學習有著很強的直觀性,可以進行面對面的學習、交流和討論,因而受到各方的重視。近年來,各類型圖書館派人外出參觀學習已形成制度。
2.2館藏資源的共建共享。一般來說,高校圖書館的文獻信息資源較為豐富,如果高校圖書館與公共圖書館實現資源共享,就可解決高校圖書館部分資源重疊、使用率不高的問題,也可以打破原有的封閉運行機制,面向社會、市場,充分發揮自身的信息優勢,從而進一步發揮其社會效益。
公共圖書館是政府管理的重要文化部門,與高校圖書館開展信息資源共建共享,能夠得到政府的支持和鼓勵,同時也會受到包括社區組織、居民及企業的歡迎。公共圖書館與社會的聯繫廣泛而密切,高校圖書館通過公共圖書館可將社會文化部門的各類文化要素及各類社會信息直接引進大學校園,在營造大學文化氛圍、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方面發揮重要作用,從而進一步拓展高校圖書館的文化功能、教育功能和服務功能。公共圖書館的館藏具有較為深厚的歷史積澱和鮮明的地方特色,通過共建共享,這些資源可成為高校師生方便利用的「准自有資源」,實際上擴大了高校圖書館的「館藏」範圍。
2007年底,自治區黨委、自治區人民政府為貫徹落實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繁榮發展哲學社會科學的意見》精神,充分發揮高等院校人文社會科學在廣西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中的作用,啟動了「人文強桂建設工程」。隨之,「廣西人文社會科學文獻資源共享平台」正式進入建設階段。該平台的總體目標是通過文獻數字化、服務遠程化的現代信息手段,建設區內跨越地域、系統障礙的文獻資源保障體系與共享網絡平台。一是實現區內人文社會科學文獻資源總量、品種的迅速增長,實現區內人文社會科學文獻資源的合理布局與系統收藏,避免區內資金的重複投入與文獻的重複收藏;二是提升現有的文獻保障與服務手段,實現區內人文社會科學文獻資源的統一跨庫檢索與迅速、高效、無障礙的獲取,提高現有人文社科文獻資源的利用率,強化「人文強桂」建設項目思想庫、智力庫的服務功能。該項目以廣西師範大學圖書館為依託,聯合廣西大學、廣西民族大學、桂林電子大學、桂林理工大學、廣西社會科學院、廣西壯族自治區圖書館、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圖書館、廣西社科文獻中心等單位共同建設。該項目的順利實施與建設,應該說是我區高校圖書館與公共圖書館之間又一個成功合作的典範。
3.打破服務範圍限制。
高校圖書館與公共圖書館經常「各據一方」,在服務範圍上,兩者各有局限。如果打破雙方的服務範圍限制,不僅方便了讀者,同時也能更好地發揮各自的優勢。
以推進社會文化建設、服務經濟建設為出發點,高校圖書館與公共圖書館相互開展紙質文獻互借服務,既可以提高高校圖書館文獻信息資源的利用率,又能吸收公共圖書館的信息資源,豐富高校圖書館「館藏」。
4在人員方面的交流合作
1.人力資源建設上的合作。一般來說,高校圖書館的工作人員學歷相對較高,可利用自身的人才優勢和專業辦學優勢,舉辦圖書館學知識培訓班或函授班。
另外,高校圖書館與公共圖書館由於服務內容與方式、硬體設備、技術要求等方面的差異,人員在業務技能上也各有所長。公共圖書館偏重於地方文獻與大眾化文獻的建設,譬如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圖書館歷史文獻部在對桂林本土文化和抗戰文化文獻方面的收藏與服務上做得很好,其他高校(如廣西師範大學)的教師、研究生在做相關研究的時候,常常需要到該館查找資料。而高校圖書館在高等教育以及相關專業方面的信息資料收藏方面較公共圖書館要全面;其次,由於不同圖書館之間常常採用的是不同的自動化管理系統,合作時有可能需要使用到對方的管理軟體,那就很有必要互相學習了;再次,雙方在開展信息諮詢服務的時候,為了提高信息諮詢服務能力與水平,少走彎路,也應該在信息諮詢與服務方面進行更多的交流與合作。
2.在科學研究項目上的合作。高校圖書館與公共圖書館不僅在業務方面需要加強合作,在科學研究方面也需要進行合作。1996年,桂林市文史資料委員會決定編輯《抗戰時期桂林社會科學資料目錄索引》,並把這個任務交給廣西師範大學圖書館。編輯這本目錄索引,並非易事。抗戰時期桂林出版、發行的各種書、刊、報有近千種,分別收藏於桂林、南寧、北京、上海、廣州、中山、南京、成都、重慶、昆明、長沙及山東、福建、香港等地的圖書館、館。為此,我們走訪了很多公共圖書館,並得到了他們大力的幫助,特別是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圖書館更是無私地向我們提供了諸多珍貴的資料。如果沒有他們的大力支持與配合,這本目錄索引就不可能順利完成。
總之,由於高校圖書館與公共圖書館各有擅長,雙方存在很大的交流與合作的空間。為了全面提高員工的專業技能和服務能力,更好地發揮各自的社會功用,高校圖書館與公共圖書館有必要全方位地進行相互學習與合作,只有這樣,雙方的路才能越走越寬,整個圖書館事業才能取得更大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