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到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是我國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這一時期,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實現了從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的過渡,並在此基礎上開始了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艱辛探索。回顧總結黨領導人民進行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奮鬥歷程,對於正確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形成與發展,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自信,具有重要意義。
一、實現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的過渡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標誌著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取得了偉大勝利。鑒於中國原本是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不能直接走入社會主義,以毛澤東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創立了新民主主義理論,強調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後,將建立一個新民主主義共和國,經過一個時期的新民主主義建設,在生產力水平得到較大提高的基礎上,再將新民主主義轉變為社會主義。
新中國成立後的頭3年,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人民肅清了國民黨反動派在大陸的殘餘武裝力量和各類土匪,實現了西藏的和平解放,建立了各地各級的人民政府,沒收了官僚資本企業並把它們改造成為社會主義國營企業,統一了全國財政,穩定了物價,完成了新解放地區土地制度的改革,鎮壓了反革命,進行了反貪污、反浪費、反官僚主義的「三反」運動,開展了打退資產階級進攻的反行賄、反偷稅漏稅、反盜騙國家財產、反偷工減料、反盜竊國家經濟情報的「五反」運動,對舊中國的教育科學文化事業進行了很有成效的改造。在勝利完成繁重的社會改革任務和進行偉大的抗美援朝、保家衛國戰爭的同時,迅速恢復了在舊中國遭到嚴重破壞的國民經濟,全國工農業生產1952年底達到歷史的最高水平。
到1953年,抗美援朝取得了重大勝利,新解放地區的土地改革已經完成,經過3年多的努力,國民經濟已經恢復,國營經濟得以建立並起到領導作用,對私人資本主義採取的利用、限制政策取得了很大成功,人民民主政權更為鞏固。1953年下半年,中共中央提出了黨在過渡時期的總路線,這就是「要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逐步實現國家的社會主義工業化,並逐步實現國家對農業、對手工業和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即「一化三改」。為了實現國家工業化,從1953年起開始實行第一個五年計劃。這期間,建設了一批重要的工業基地和工礦企業,生產出了新中國的第一架飛機、第一輛汽車,邁出了新中國工業化的第一步。在國家工業化起步的同時,社會主義改造也順利進行。對於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主要是通過國家資本主義的形式,實現對資產階級的和平贖買。從實踐上看,在1953年以前,重點放在工業中的委託加工、計劃訂貨、統購包銷和商業中的委託經銷代銷等初級形式。1954年到1955年底,是單個企業公私合營發展階段。1955年11月,中共中央召開資本主義工商業改造問題工作會議,確定把對私營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從單個企業的公私合營推進到全行業公私合營階段。全行業的公私合營後,企業的生產資料由原來單個企業公私合營的公私共有,轉歸國家支配。這時企業基本上屬於社會主義性質的了。1955年底和1956年初,各地掀起資本主義工商業改造高潮。到這一年的第一季度末,除西藏等少數民族地區外,全國各地基本上實現了全行業的公私合營。到1956年底,全國資本主義工商業實現了所有制的改造。
對於手工業的合作化,主要採取積極領導、穩步前進的方針。組織形式是由手工業生產合作小組、供銷合作社到生產合作社,步驟是從供銷入手,由小到大,由低到高,逐步實行社會主義改造。
隨著生產資料所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基本建立。社會主義改造儘管也有一些不足,如改造要求過急、工作過粗、改變過快、形式過於簡單劃一等,但在這樣複雜、困難、深刻的社會變革中,沒有引起社會震盪,經濟不但沒有下降反而得到了很大增長,這不能不說是一個偉大的創造和了不起的奇蹟。
二、對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艱辛探索
1956年是中國社會主義改造取得重大勝利的一年,也是在這一年我們黨提出了許多重要理論和主張,對後來的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1956年1月,中共中央召開知識分子問題會議。會上,周恩來代表中共中央宣布,經過幾年的思想改造,知識界的面貌已經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知識分子已經成為工人階級的一部分,會議發出了「向現代科學進軍」的號召。為了促進社會主義科學文化事業的發展,黨提出了「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同年4月,毛澤東在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作了《論十大關係》的報告,其基本方針是把國內外一切積極因素調動起來,把我國建設成為一個強大的社會主義國家。
1957年2月,毛澤東在最高國務會議上發表《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講話。這篇講話總結了社會主義事業發展中的歷史經驗,研究回答了我國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後出現的新問題,提出了嚴格區分兩類不同性質矛盾、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理論,科學地闡明了社會主義社會的矛盾問題,是對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的重要發展。
從1957年6月開始,由於對形勢作了嚴重脫離實際的估計,反右派鬥爭出現了嚴重的擴大化,造成了不幸的後果。反右派鬥爭之後,黨的領導人試圖將主要注意力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進行技術革命和文化革命,加快發展生產力,迅速改變中國經濟文化落後的面貌,以鞏固社會主義制度。但由於缺乏對社會主義建設規律的正確認識,對建設社會主義急於求成,片面誇大主觀意志和主觀努力的作用,1958年全國發動了「大躍進」運動和農村人民公社化運動。「大躍進」過程中,全國人民以迅速改變中國貧窮落後面貌的信心和決心,煥發出前所未有的幹勁。但是,「大躍進」嚴重脫離實際,違背了客觀經濟規律,助長了瞎指揮和浮誇風,並導致了國民經濟比例的嚴重失調。同時,由於高指標和浮誇風的影響,全國農村一哄而起,大辦「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嚴重挫傷了廣大農民的積極性。加之從1959年起,我國連續3年遭遇較嚴重的自然災害,糧食產量連年下降,國民經濟遭到了嚴重的困難,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降低。嚴重的困難使人們一度發熱的頭腦清醒起來。1960年冬,中共中央和毛澤東開始糾正農村工作中的「左」傾錯誤,並且決定對國民經濟實行「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方針。由於採取一系列果斷措施,到1962年底,國民經濟開始好轉。
在共和國經濟面臨嚴重困難的時候,全國人民為克服暫時困難而忘我工作,湧現出了王進喜、雷鋒、焦裕祿等無數英雄模範人物。1964年10月,成功地爆炸了我國第一顆原子彈,打破了超級大國的核壟斷和核訛詐,提高了我國的國際地位。石油工人發揚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精神,建成了大慶油田,實現了原油和石油產品自給。1964年底到1965年初召開的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宣布:調整國民經濟的任務已經基本完成,整個國民經濟即將進入一個新的發展時期,要努力把我國建設成為一個具有現代農業、現代工業、現代國防和現代科學技術的社會主義強國。
三、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形成產生的重大影響
中國共產黨在領導全國人民進行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過程中,特別是從1956年至1976年的20年間,雖然曾走過彎路,出現過挫折,但仍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積累了極其豐富的經驗教訓,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形成做了重要準備。
新中國成立以後,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中央帶領全國人民,在迅速醫治戰爭創傷、恢復國民經濟的基礎上,不失時機地提出了過渡時期總路線,創造性地完成了由新民主主義革命向社會主義革命的轉變,使中國這個當時占世界人口1/4的東方大國進入了社會主義社會,實現了中國歷史上最深刻、最偉大的社會變革,這就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形成奠定了基本的制度基礎。沒有這場深刻的社會變革,沒有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也就無從談起。
新中國成立前,中國是一個「一窮二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經過近30年的努力,我國建立了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科學、教育、文化、新聞、出版、衛生、體育等事業取得了重要進步,這些都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形成奠定了一定的物質基礎。
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我們黨領導人民進行社會主義建設,有改革開放前和改革開放後兩個歷史時期,這是兩個相互聯繫又有重大區別的時期,但本質上都是我們黨領導人民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在改革開放歷史新時期開創的,但也是在新中國已經建立起社會主義基本制度、並進行了20多年建設的基礎上開創的。雖然這兩個歷史時期在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思想指導、方針政策、實際工作上有很大差別,但兩者決不是彼此割裂的,更不是根本對立的。不能用改革開放後的歷史時期否定改革開放前的歷史時期,也不能用改革開放前的歷史時期否定改革開放後的歷史時期。
要深刻體會、全面準確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樹牢「四個意識」,按照「五位一體」戰略布局。始終在政治立場、政治方向、政治原則、政治道路上同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保持高度一直。要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頭腦,引導廣大黨員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為實現黨的歷史使命不懈努力。要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統領發展,在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新征程中作出新貢獻。要堅定不移全面從嚴治黨,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保證。
一、實現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的過渡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標誌著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取得了偉大勝利。鑒於中國原本是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不能直接走入社會主義,以毛澤東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創立了新民主主義理論,強調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後,將建立一個新民主主義共和國,經過一個時期的新民主主義建設,在生產力水平得到較大提高的基礎上,再將新民主主義轉變為社會主義。
新中國成立後的頭3年,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人民肅清了國民黨反動派在大陸的殘餘武裝力量和各類土匪,實現了西藏的和平解放,建立了各地各級的人民政府,沒收了官僚資本企業並把它們改造成為社會主義國營企業,統一了全國財政,穩定了物價,完成了新解放地區土地制度的改革,鎮壓了反革命,進行了反貪污、反浪費、反官僚主義的「三反」運動,開展了打退資產階級進攻的反行賄、反偷稅漏稅、反盜騙國家財產、反偷工減料、反盜竊國家經濟情報的「五反」運動,對舊中國的教育科學文化事業進行了很有成效的改造。在勝利完成繁重的社會改革任務和進行偉大的抗美援朝、保家衛國戰爭的同時,迅速恢復了在舊中國遭到嚴重破壞的國民經濟,全國工農業生產1952年底達到歷史的最高水平。
到1953年,抗美援朝取得了重大勝利,新解放地區的土地改革已經完成,經過3年多的努力,國民經濟已經恢復,國營經濟得以建立並起到領導作用,對私人資本主義採取的利用、限制政策取得了很大成功,人民民主政權更為鞏固。1953年下半年,中共中央提出了黨在過渡時期的總路線,這就是「要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逐步實現國家的社會主義工業化,並逐步實現國家對農業、對手工業和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即「一化三改」。為了實現國家工業化,從1953年起開始實行第一個五年計劃。這期間,建設了一批重要的工業基地和工礦企業,生產出了新中國的第一架飛機、第一輛汽車,邁出了新中國工業化的第一步。在國家工業化起步的同時,社會主義改造也順利進行。對於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主要是通過國家資本主義的形式,實現對資產階級的和平贖買。從實踐上看,在1953年以前,重點放在工業中的委託加工、計劃訂貨、統購包銷和商業中的委託經銷代銷等初級形式。1954年到1955年底,是單個企業公私合營發展階段。1955年11月,中共中央召開資本主義工商業改造問題工作會議,確定把對私營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從單個企業的公私合營推進到全行業公私合營階段。全行業的公私合營後,企業的生產資料由原來單個企業公私合營的公私共有,轉歸國家支配。這時企業基本上屬於社會主義性質的了。1955年底和1956年初,各地掀起資本主義工商業改造高潮。到這一年的第一季度末,除西藏等少數民族地區外,全國各地基本上實現了全行業的公私合營。到1956年底,全國資本主義工商業實現了所有制的改造。
對於手工業的合作化,主要採取積極領導、穩步前進的方針。組織形式是由手工業生產合作小組、供銷合作社到生產合作社,步驟是從供銷入手,由小到大,由低到高,逐步實行社會主義改造。
隨著生產資料所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基本建立。社會主義改造儘管也有一些不足,如改造要求過急、工作過粗、改變過快、形式過於簡單劃一等,但在這樣複雜、困難、深刻的社會變革中,沒有引起社會震盪,經濟不但沒有下降反而得到了很大增長,這不能不說是一個偉大的創造和了不起的奇蹟。
二、對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艱辛探索
1956年是中國社會主義改造取得重大勝利的一年,也是在這一年我們黨提出了許多重要理論和主張,對後來的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1956年1月,中共中央召開知識分子問題會議。會上,周恩來代表中共中央宣布,經過幾年的思想改造,知識界的面貌已經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知識分子已經成為工人階級的一部分,會議發出了「向現代科學進軍」的號召。為了促進社會主義科學文化事業的發展,黨提出了「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同年4月,毛澤東在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作了《論十大關係》的報告,其基本方針是把國內外一切積極因素調動起來,把我國建設成為一個強大的社會主義國家。
1957年2月,毛澤東在最高國務會議上發表《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講話。這篇講話總結了社會主義事業發展中的歷史經驗,研究回答了我國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後出現的新問題,提出了嚴格區分兩類不同性質矛盾、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理論,科學地闡明了社會主義社會的矛盾問題,是對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的重要發展。
從1957年6月開始,由於對形勢作了嚴重脫離實際的估計,反右派鬥爭出現了嚴重的擴大化,造成了不幸的後果。反右派鬥爭之後,黨的領導人試圖將主要注意力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進行技術革命和文化革命,加快發展生產力,迅速改變中國經濟文化落後的面貌,以鞏固社會主義制度。但由於缺乏對社會主義建設規律的正確認識,對建設社會主義急於求成,片面誇大主觀意志和主觀努力的作用,1958年全國發動了「大躍進」運動和農村人民公社化運動。「大躍進」過程中,全國人民以迅速改變中國貧窮落後面貌的信心和決心,煥發出前所未有的幹勁。但是,「大躍進」嚴重脫離實際,違背了客觀經濟規律,助長了瞎指揮和浮誇風,並導致了國民經濟比例的嚴重失調。同時,由於高指標和浮誇風的影響,全國農村一哄而起,大辦「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嚴重挫傷了廣大農民的積極性。加之從1959年起,我國連續3年遭遇較嚴重的自然災害,糧食產量連年下降,國民經濟遭到了嚴重的困難,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降低。嚴重的困難使人們一度發熱的頭腦清醒起來。1960年冬,中共中央和毛澤東開始糾正農村工作中的「左」傾錯誤,並且決定對國民經濟實行「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方針。由於採取一系列果斷措施,到1962年底,國民經濟開始好轉。
在共和國經濟面臨嚴重困難的時候,全國人民為克服暫時困難而忘我工作,湧現出了王進喜、雷鋒、焦裕祿等無數英雄模範人物。1964年10月,成功地爆炸了我國第一顆原子彈,打破了超級大國的核壟斷和核訛詐,提高了我國的國際地位。石油工人發揚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精神,建成了大慶油田,實現了原油和石油產品自給。1964年底到1965年初召開的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宣布:調整國民經濟的任務已經基本完成,整個國民經濟即將進入一個新的發展時期,要努力把我國建設成為一個具有現代農業、現代工業、現代國防和現代科學技術的社會主義強國。
三、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形成產生的重大影響
中國共產黨在領導全國人民進行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過程中,特別是從1956年至1976年的20年間,雖然曾走過彎路,出現過挫折,但仍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積累了極其豐富的經驗教訓,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形成做了重要準備。
新中國成立以後,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中央帶領全國人民,在迅速醫治戰爭創傷、恢復國民經濟的基礎上,不失時機地提出了過渡時期總路線,創造性地完成了由新民主主義革命向社會主義革命的轉變,使中國這個當時占世界人口1/4的東方大國進入了社會主義社會,實現了中國歷史上最深刻、最偉大的社會變革,這就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形成奠定了基本的制度基礎。沒有這場深刻的社會變革,沒有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也就無從談起。
新中國成立前,中國是一個「一窮二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經過近30年的努力,我國建立了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科學、教育、文化、新聞、出版、衛生、體育等事業取得了重要進步,這些都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形成奠定了一定的物質基礎。
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我們黨領導人民進行社會主義建設,有改革開放前和改革開放後兩個歷史時期,這是兩個相互聯繫又有重大區別的時期,但本質上都是我們黨領導人民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在改革開放歷史新時期開創的,但也是在新中國已經建立起社會主義基本制度、並進行了20多年建設的基礎上開創的。雖然這兩個歷史時期在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思想指導、方針政策、實際工作上有很大差別,但兩者決不是彼此割裂的,更不是根本對立的。不能用改革開放後的歷史時期否定改革開放前的歷史時期,也不能用改革開放前的歷史時期否定改革開放後的歷史時期。
要深刻體會、全面準確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樹牢「四個意識」,按照「五位一體」戰略布局。始終在政治立場、政治方向、政治原則、政治道路上同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保持高度一直。要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頭腦,引導廣大黨員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為實現黨的歷史使命不懈努力。要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統領發展,在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新征程中作出新貢獻。要堅定不移全面從嚴治黨,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