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黨的建設辭典》定義,黨的組織生活指黨員參加所在支部的黨員大會和黨小組會,及黨員領導幹部單獨召開的黨內民主生活會。在我黨面臨四大考驗、四大危險的新形勢下,嚴肅黨組織生活,是加強對黨員教育、管理和監督,促使其更好地發揮先鋒模範作用的一項組織措施,這既是黨的一貫傳統,也是加強黨的建設的重要內容,應常抓不懈、推層出新。
一、調查目的
黨組織生活的健全和豐富直接關係到黨組織的凝聚力、戰鬥力和創造力,直接關係到黨執政基礎的夯實和穩固。新的歷史時期,黨員特別是農村黨員的結構和分布狀況發生著巨大變化,傳統的黨組織生活往往難以有效集聚黨員的智慧、難以適應基層黨建和黨員教育的需要,必須深入了解目前基層農村黨組織生活中存在的問題,探索豐富創新基層農村黨組織生活的開展方式。
二、調查對象、樣本及方法
此次調查以筆者所在縣下轄行政村為單位,以廣義上的農村黨員(包括正式、預備、積極分子)為調查對象,用問卷調查和面對面訪談的方式,隨機選取了13個行政村的255名農村黨員,共發放問卷255份,回收有效問卷240份,就基層農村黨組織生活的開展情況進行了調查。
三、農村黨組織生活開展存在的問題
根據調查問卷所得,目前在基層農村黨組織生活的開展過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一)開展間隔時間過長。
平均來看,組織生活間隔時間如下所示,多集中在兩三個月一次。極端者有農村黨員表示,除一年收一次黨費外,基本無集中活動,黨內活動表現為臨時性和不穩定性,影響了黨員與組織間的溝通交流。
(二)內容形式陳舊單調。
農村黨組織生活的內容和形式大多局限在閱讀報刊和學習文件或民主評議組織成員等,內容枯燥、脫離實際,形式單一、刻板老舊,套用老樣式、按部就班地開展,缺少與農村黨建相適應的特色活動,也很少組織能開闊視野、增長見識的參觀考察等活動。
(三)活動效果不盡人意。
從調查的農村黨員主觀認識上來看,認為黨組織生活開展效果很好或較好的並不多,多數人感覺一般。長此以往,農村黨員對參加組織生活的熱情更會減退、對履行這一項黨員義務的紀律要求更會放鬆,嚴重的甚至可能淡化黨性觀念、政治責任感和使命感。
(四)動機不夠自覺純正。
黨組織生活作為黨員的一項應盡義務、受教育的一種固定形式,在客觀上要求黨員參加成為大多數農村黨員進行組織生活的原因。
追根究底,造成上述問題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四方面:一是部分基層黨組織不重視組織生活,無人組織,「三會一課」流於形式;二是某些基層農村在崗黨的幹部沒有起到模範帶頭作用,參加黨組織生活時發言空洞,更無從開展積極的思想交流;三是黨組織生活制度有令不行,形同虛設;四是開展組織生活的保障如經費、活動場所等缺乏。問題雖然只是少數,但如果繼續思想認識不提高、組織者工作能力不增強、組織生活制度不落實,這些現象擴大其不良影響就難以避免,農村黨員受教育的質量就妄談提高。
四、農村黨員對黨組織生活的期望和建議
(一)期望開展時間固定。約75%的調查對象建議將黨組織生活時間固定在周一到周五中午,既避開上下午農忙、又避免晚上因居住分散不便集中等弊端;約82%的調查對象認為兩個月一次的黨組織生活間隔時間較為合適。絕大多數受訪對象都表明,時間固定有利於組織生活長期、正常開展。
(二)期待載體更加豐富。除傳統的座談、講座等形式外,約67%的調查對象期待公益互助、87%期待文藝聯歡、23%期待網絡交流、34%期待外出參觀、48%期待與其他支部聯合活動等更多樣的形式。
(三)多重考慮提升效果。約71%的調查對象提到了必須保證活動的經費,54%認為要更多創新吸引農村黨員自覺、樂於參與,62%要求活動主題應貼近工作和生活實際需求,53%認為應貼近精神生活。
(四)建議內容擴大範圍。在學習政策、理論、實事等方面的同時,約77%的調查對象建議增加社會信息及工作經驗溝通、25%建議增加參觀考察黨的教育基地、36%建議增加興趣愛好交流、64%建議增加行業專業培訓等內容。就教育培訓來講,約67%的受調對象希望黨組織為其提供黨的理論知識和黨務工作技能,88%希望得到職業技術或業務技能培訓,25%希望了解科普知識,47%希望多接觸時事形勢。
五、提高農村黨組織生活實效性的對策
我們必須高度重視並切實解決目前基層農村黨組織生活中存在的問題,充分發掘農村黨員的創新思維,尊重他們對接受教育、過好組織生活的期望,調動參與積極性和熱情。
(一)重塑重要觀念。
要重新建立起農村黨員對組織生活既是義務也是權利重要意義的認識,提高參與自覺性和自主性。
不能忽略的是,外出務工等農村流動黨員參與組織生活應列為重中之重。調查中約68%的農村黨員認為,如果農村黨組織不能有效利用組織生活這種形式將分散在外黨員的心凝聚起來,流動黨員便會漸漸從形式上的流動造成心理上的散漫,既不利於管理培養,更不利於自身發展進步。要利用網絡、手機等新興方式,吸引農村流動黨員積極交流工作經歷和經驗、為家鄉發展和新農村建設獻計獻策,將外面先進做法帶回農村創業或參與村級民主自治。
(二)明確開展目的。
黨組織生活的最終目的是增強黨組織的凝聚力、創造力和戰鬥力。從當前黨建要求來看,通過黨組織生活教育黨員實現:一是讓農村黨員學習並正確理解和掌握黨的基本理論、知識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在此基礎上統一思想,提高思想覺悟;二是讓農村黨員自由談出想法,增進同志間的思想交流,啟發思維,促使其具備改革和創新的意識;三是正確、真誠地開展批評和自我批評,實事求是地分析並解決內部矛盾,形成合力更好服務於黨組織和新農村建設;四是以此提醒農村黨員身上肩負的責任,督促其嚴格要求自己,發揮帶頭作用。
(三)強化兩項保障。
要使農村黨組織生活在教育黨員方面取得實效,必須從組織和制度兩個方面予以保障。
組織方面,一應細化農村黨支部班子成員職責分工,確定經驗豐富的專人負責開展組織生活工作,保證組織生活月月有開展、期期有創新、事事有人管;二應集思廣益,發動支部成員共同研究、共同討論,根據工作需要,制訂好月、季度、年度計劃,在實踐中不斷調整,防止無目的、無準備導致無效果;三應劃撥專項資金,確保經費需要。
制度方面,將農村黨組織生活長期、固定地開展下去,既是黨章的規定,又是農村黨組織制度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黨章規定的前提下,農村黨支部應自行建立健全黨組織生活規章制度,例如規定:一是每月召開一次黨小組組織生活,彙報思想、學習文件、開展民主評議等;二是成立由上級黨組織成員、村民代表組成的督察小組,對本村黨組織生活進行督察;三是建立黨員組織生活考勤制度,確有正當原因不能參加的,必須向黨組織請假。
(四)確立前提原則。
一要以黨的中心任務為基點,基層農村黨組織生活應緊緊圍繞深化農村改革這個主題,增強農村黨員的大局意識,把發展農村經濟、帶領農民致富作為重要內容;二要以黨建工作目標為準點,摸清問題、突破瓶頸、探索解決之道,保證黨建過程性目標的順利實施;三要以實際問題為著點,看準工作熱點、難點,創新解決問題。
(五)豐富形式內容。
形式上,力求多樣。農村黨組織要建立起既嚴肅又活潑的組織生活新機制,走出一條活躍農村黨組織生活的新路子。一是通過專題討論、知識競賽等雙向主動交流的方式加強農村黨員對黨的政策、方針的認識和理解,提高理論水平;二是通過與上級機關黨支部或社會(企業)黨支部結對共建,拓寬農村黨員視野,引進先進經驗;三是藉助網絡如qq、博客和村黨建遠程教育播放點等圖文並茂的形式,突破時空局限,引發討論興趣;四是寓教於樂,通過訪問英雄模範人物、走出去參觀考察、觀看有教育意義的展覽、影視和電教片等,增加黨組織生活的吸引力;五是在有條件的村社開展公益性組織生活,如慰問孤苦、幫貧助困等,把活動開展到困難群眾或黨員家、田間地頭裡;六是以產業為載體,如在蔬菜基地開展技術交流式的組織生活。
內容上,力求豐富。黨組織生活雖政治性很強,但並不代表組織生活只能讓大家學習理論、討論文件。活動內容可以靈活、適時多變:一是根據國家三農政策出台、執行等過程,開展主題學習;二是抓住村社,制定、落實、考核、總結時開展組織生活進行群策群議。
形式多樣、內容豐富、保障有力的黨組織生活,是提高黨員素質的需要。在實際工作中,必須不斷創新其形態、豐富其內容、固化並規範化其制度,富有時代特點的農村黨組織生活才能展現在農村廣大黨員的眼前,才能真正成為農村黨員「充電」、創新的活力源泉。
一、調查目的
黨組織生活的健全和豐富直接關係到黨組織的凝聚力、戰鬥力和創造力,直接關係到黨執政基礎的夯實和穩固。新的歷史時期,黨員特別是農村黨員的結構和分布狀況發生著巨大變化,傳統的黨組織生活往往難以有效集聚黨員的智慧、難以適應基層黨建和黨員教育的需要,必須深入了解目前基層農村黨組織生活中存在的問題,探索豐富創新基層農村黨組織生活的開展方式。
二、調查對象、樣本及方法
此次調查以筆者所在縣下轄行政村為單位,以廣義上的農村黨員(包括正式、預備、積極分子)為調查對象,用問卷調查和面對面訪談的方式,隨機選取了13個行政村的255名農村黨員,共發放問卷255份,回收有效問卷240份,就基層農村黨組織生活的開展情況進行了調查。
三、農村黨組織生活開展存在的問題
根據調查問卷所得,目前在基層農村黨組織生活的開展過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一)開展間隔時間過長。
平均來看,組織生活間隔時間如下所示,多集中在兩三個月一次。極端者有農村黨員表示,除一年收一次黨費外,基本無集中活動,黨內活動表現為臨時性和不穩定性,影響了黨員與組織間的溝通交流。
(二)內容形式陳舊單調。
農村黨組織生活的內容和形式大多局限在閱讀報刊和學習文件或民主評議組織成員等,內容枯燥、脫離實際,形式單一、刻板老舊,套用老樣式、按部就班地開展,缺少與農村黨建相適應的特色活動,也很少組織能開闊視野、增長見識的參觀考察等活動。
(三)活動效果不盡人意。
從調查的農村黨員主觀認識上來看,認為黨組織生活開展效果很好或較好的並不多,多數人感覺一般。長此以往,農村黨員對參加組織生活的熱情更會減退、對履行這一項黨員義務的紀律要求更會放鬆,嚴重的甚至可能淡化黨性觀念、政治責任感和使命感。
(四)動機不夠自覺純正。
黨組織生活作為黨員的一項應盡義務、受教育的一種固定形式,在客觀上要求黨員參加成為大多數農村黨員進行組織生活的原因。
追根究底,造成上述問題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四方面:一是部分基層黨組織不重視組織生活,無人組織,「三會一課」流於形式;二是某些基層農村在崗黨的幹部沒有起到模範帶頭作用,參加黨組織生活時發言空洞,更無從開展積極的思想交流;三是黨組織生活制度有令不行,形同虛設;四是開展組織生活的保障如經費、活動場所等缺乏。問題雖然只是少數,但如果繼續思想認識不提高、組織者工作能力不增強、組織生活制度不落實,這些現象擴大其不良影響就難以避免,農村黨員受教育的質量就妄談提高。
四、農村黨員對黨組織生活的期望和建議
(一)期望開展時間固定。約75%的調查對象建議將黨組織生活時間固定在周一到周五中午,既避開上下午農忙、又避免晚上因居住分散不便集中等弊端;約82%的調查對象認為兩個月一次的黨組織生活間隔時間較為合適。絕大多數受訪對象都表明,時間固定有利於組織生活長期、正常開展。
(二)期待載體更加豐富。除傳統的座談、講座等形式外,約67%的調查對象期待公益互助、87%期待文藝聯歡、23%期待網絡交流、34%期待外出參觀、48%期待與其他支部聯合活動等更多樣的形式。
(三)多重考慮提升效果。約71%的調查對象提到了必須保證活動的經費,54%認為要更多創新吸引農村黨員自覺、樂於參與,62%要求活動主題應貼近工作和生活實際需求,53%認為應貼近精神生活。
(四)建議內容擴大範圍。在學習政策、理論、實事等方面的同時,約77%的調查對象建議增加社會信息及工作經驗溝通、25%建議增加參觀考察黨的教育基地、36%建議增加興趣愛好交流、64%建議增加行業專業培訓等內容。就教育培訓來講,約67%的受調對象希望黨組織為其提供黨的理論知識和黨務工作技能,88%希望得到職業技術或業務技能培訓,25%希望了解科普知識,47%希望多接觸時事形勢。
五、提高農村黨組織生活實效性的對策
我們必須高度重視並切實解決目前基層農村黨組織生活中存在的問題,充分發掘農村黨員的創新思維,尊重他們對接受教育、過好組織生活的期望,調動參與積極性和熱情。
(一)重塑重要觀念。
要重新建立起農村黨員對組織生活既是義務也是權利重要意義的認識,提高參與自覺性和自主性。
不能忽略的是,外出務工等農村流動黨員參與組織生活應列為重中之重。調查中約68%的農村黨員認為,如果農村黨組織不能有效利用組織生活這種形式將分散在外黨員的心凝聚起來,流動黨員便會漸漸從形式上的流動造成心理上的散漫,既不利於管理培養,更不利於自身發展進步。要利用網絡、手機等新興方式,吸引農村流動黨員積極交流工作經歷和經驗、為家鄉發展和新農村建設獻計獻策,將外面先進做法帶回農村創業或參與村級民主自治。
(二)明確開展目的。
黨組織生活的最終目的是增強黨組織的凝聚力、創造力和戰鬥力。從當前黨建要求來看,通過黨組織生活教育黨員實現:一是讓農村黨員學習並正確理解和掌握黨的基本理論、知識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在此基礎上統一思想,提高思想覺悟;二是讓農村黨員自由談出想法,增進同志間的思想交流,啟發思維,促使其具備改革和創新的意識;三是正確、真誠地開展批評和自我批評,實事求是地分析並解決內部矛盾,形成合力更好服務於黨組織和新農村建設;四是以此提醒農村黨員身上肩負的責任,督促其嚴格要求自己,發揮帶頭作用。
(三)強化兩項保障。
要使農村黨組織生活在教育黨員方面取得實效,必須從組織和制度兩個方面予以保障。
組織方面,一應細化農村黨支部班子成員職責分工,確定經驗豐富的專人負責開展組織生活工作,保證組織生活月月有開展、期期有創新、事事有人管;二應集思廣益,發動支部成員共同研究、共同討論,根據工作需要,制訂好月、季度、年度計劃,在實踐中不斷調整,防止無目的、無準備導致無效果;三應劃撥專項資金,確保經費需要。
制度方面,將農村黨組織生活長期、固定地開展下去,既是黨章的規定,又是農村黨組織制度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黨章規定的前提下,農村黨支部應自行建立健全黨組織生活規章制度,例如規定:一是每月召開一次黨小組組織生活,彙報思想、學習文件、開展民主評議等;二是成立由上級黨組織成員、村民代表組成的督察小組,對本村黨組織生活進行督察;三是建立黨員組織生活考勤制度,確有正當原因不能參加的,必須向黨組織請假。
(四)確立前提原則。
一要以黨的中心任務為基點,基層農村黨組織生活應緊緊圍繞深化農村改革這個主題,增強農村黨員的大局意識,把發展農村經濟、帶領農民致富作為重要內容;二要以黨建工作目標為準點,摸清問題、突破瓶頸、探索解決之道,保證黨建過程性目標的順利實施;三要以實際問題為著點,看準工作熱點、難點,創新解決問題。
(五)豐富形式內容。
形式上,力求多樣。農村黨組織要建立起既嚴肅又活潑的組織生活新機制,走出一條活躍農村黨組織生活的新路子。一是通過專題討論、知識競賽等雙向主動交流的方式加強農村黨員對黨的政策、方針的認識和理解,提高理論水平;二是通過與上級機關黨支部或社會(企業)黨支部結對共建,拓寬農村黨員視野,引進先進經驗;三是藉助網絡如qq、博客和村黨建遠程教育播放點等圖文並茂的形式,突破時空局限,引發討論興趣;四是寓教於樂,通過訪問英雄模範人物、走出去參觀考察、觀看有教育意義的展覽、影視和電教片等,增加黨組織生活的吸引力;五是在有條件的村社開展公益性組織生活,如慰問孤苦、幫貧助困等,把活動開展到困難群眾或黨員家、田間地頭裡;六是以產業為載體,如在蔬菜基地開展技術交流式的組織生活。
內容上,力求豐富。黨組織生活雖政治性很強,但並不代表組織生活只能讓大家學習理論、討論文件。活動內容可以靈活、適時多變:一是根據國家三農政策出台、執行等過程,開展主題學習;二是抓住村社,制定、落實、考核、總結時開展組織生活進行群策群議。
形式多樣、內容豐富、保障有力的黨組織生活,是提高黨員素質的需要。在實際工作中,必須不斷創新其形態、豐富其內容、固化並規範化其制度,富有時代特點的農村黨組織生活才能展現在農村廣大黨員的眼前,才能真正成為農村黨員「充電」、創新的活力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