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名黨員及輸液室的黨員職責區職責人,我的想法:從身邊的事做起,要樹立醫院的職責文化、感恩文化,用健康向上的文化理念滲透每位護士姐妹的思想意識,在潛移默化的過程中塑造人、凝聚人,到達每位護士每一天都有成就感,每時每刻都要履行自我的職責能夠真正擁有正直的博愛之心。為了充分發揮先進典型的示範引領作用,總結近期貫徹落實黨的群眾路線的成功做法和新鮮經驗輸液室的黨員帶領結對的護士姐妹優化流程、改善細節服務,同時採納病人意見和提議改善服務舉措。查找不足,自覺加強黨性修養,樹立群眾觀點,紮實推進教育實踐活動,群眾路線實際解決的問題。
由於輸液室的座椅老化破損,為了降低醫院支出成本,開始用座椅套子解決破損的座椅。可是無法解決座椅上出現了缺口,為此我們想到使用座墊解決問題,網上查到了適合我們座椅大小的座椅墊,向院部直接申請購買,以最快的速度解決了實際問題,得到病人的好評。由於輸液室輸液的病人多,流動性大,應對的病人短暫,陪客多,如果有差錯,病人反響和投訴是不可避免的,並且影響直接。所以,我們藉此機會成立由12位護士組成的雛鷹隊,每月有經驗豐富的護士給她們上課培訓,同時她們根據輸液查對流程,每日對照自我的工作行為,發現自我出現誤差的原因,相互溝通、提出問題的所在,及時解決,規範平時工作中的操作各項查對流程,使輸液的查對缺陷降到零,確保病人的輸液安全。
作為醫院的一員,我們每位醫護人員都有職責為醫院排憂解難,異常是在醫院需要我們的時候,我們應當站出來,充分體現我們白衣天使的敬業精神。作為醫護人員,以病人為中心,全心全意為病人服務,對工作精益求精,同時想盡辦法給病人方便,簡化流程,也是醫護人員必須發揚的一種敬業精神。根據醫院的統一安排並結合門診部實際情景,我院從__日至__日_天的時間,對門診兒科、婦產科、呼吸科、心內科、胸外科、專家門診等實施搬遷調整。本次搬遷工作將分區域,分時段進行,這些科室陸續的進入新工作單元。由於研究到病人的流動性大,就診區域改變會給病人帶來許多不便,所以,我們輸液室的護士根據護士長的提議,團體報名參加義工的行列,事先在__日和__日這二天實地考查、熟悉各科的布局,以便更好地為病人講解和引導。在__日搬遷開始的第一天,安排_位護士做義工,開診前就站在各個通道口,主動詢問每位患者的病情,並根據病人的主訴和就診科室進行分散到每個科室,以便使來院的每位患者得到及時有效的治療,對特殊病人親自引領到相關的科室,患者家屬也給予了極大的理解和配合。為了使病人更加了解醫院新門診綜合樓的搬遷布局和展開就診流程,緩解矛盾的匯聚點,我們的義工護士認真仔細地記錄患者的各類。
問題,儘量給與熱情耐心的關注與解答,並詳細介紹醫院的環境及相關科室的醫護人員,增強患者就醫信心。隨時記錄病人的不滿和提議,以及觀察門診大廳流動人口的動向,及時彙報。此刻,每一天依然有四位護士主動做義工。
我們輸液室的每位護士都把醫院當成我們的家,我們的靈魂就是時刻堅持一種對病人高度負責的態度,開始每一天的工作,做好每一件事。我們明白對每一位病人和家屬,必須捧出一顆真誠的心,伸出一雙溫暖的手,時刻將他們放在心中。我想,或許我們不能做得很完美,但堅持就是一種信念。多謝我們的姐妹,用她們的實際行動來感恩社會,感恩醫院。
- 範文問答
- 答案列表
農村好婆婆先進事跡材料[朗讀]
男,漢族,1945年8月出生,鄉下人,中學文化程度,1969年1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76年1月至今任村黨支部書記38年。村在的帶領下先後獲得省級榮譽3次,市級榮譽6次,縣級榮譽8次,個人在1994年被評為市勞動模範,2002年至2004年連續3年被評為市農村雙強黨支部書記。在農村三十八年的工作實踐中,他積累了豐富的農村工作經驗,獲得了一個又一個的榮譽,他以自己的實際行動贏得了上司和基層大眾的信賴和支持。
同志擔任村黨支部書記以來,認真宣傳和貫徹落實黨在農村的各種渠道方針、和政策,以共產黨員標準嚴格要求自己,團結帶領該村黨員幹部和群眾克服一切困難,自力更生,打電井,修橋鋪路,建設市場,全縣率先調整農業結構,大力發展保護地無公害蔬菜生產,引導全村走上科技致富之路。迄今為止,全村種植隧道蔬菜面積達950畝,占全村耕地總面積的80%以上,村內擁有豫北地區規模最大的蔬菜批發交易市場,年交易額在5000萬元以上,產品銷往全國20多個大中城市,僅隧道蔬菜生產和市場交易一項,農民年人均收入達11000元,成為遠近聞名的富裕村莊,輻射驅動原、延、封三縣50多個行政村隧道蔬菜種植2萬畝以上,成為隧道蔬菜行業的引路人。
一、抓基礎設施,創造良好條件。
1976年,村子還是不到500人的偏僻村子,寬2米的土路,高低,崎曲不平,被稱為三蹦村,晴天車在路上跳,人在車上跳,心在肚子裡跳,遇到雨天,走路困難。拉平車走,五個人拉不動千斤貨物,推自行車走得不快,大半路還得扛自行車。村裡沒有電,到了晚上,大眾在煤油燈下熬夜,田裡沒有線,沒有電線桿。澆麥靠人造水車,遇到乾旱年月,井水乾燥,大眾只靠天吃飯,糧畝產量只有200斤。在那個分工吃糧食的歲月里,大眾的物質生活、精神生活極度不足。只是夢想著能用電,家裡的生活一切都會發生變化,他暗自決心年底一定要用電,讓家家戶戶的燈光亮起來,讓田地喝飽。村兩委決定後,立即行動。拍板的第二天,他去鄭州,通過關係買了一噸鋁線,在那個計劃經濟的時代,一次警察只能買一噸。這樣,他五進省城,餓了啃玉米饅頭,渴了。
頭飲口涼水,睏了,就在街頭露宿。儘管這樣,他的心裡還是甜滋滋的,總共買到四噸鋁線,離全村的盼望近了。緊接著,又用半月的時間把低壓杆全部栽上,三伏暑天,幹部群眾熱情高漲,大家的脊背曬得黑油油的,臉曬得黑紅。拉線扛線,片刻不閒,渾身有用不完的勁,沒有人喊苦嫌累,個個乾得熱火朝天,汗流浹背,就這樣用不到兩個月的時間,全村每一戶村民都用上了電,燈亮了,群眾的心亮了。他們說:「沒有咱支書的辛勞,沒有支書的帶頭,還不定猴年馬月才用上電呢!」平凡的話語,詮釋了黨的領導在群眾心中的地位。
家裡用電解決了,但莊稼地里的還不能灌溉。因為地里雖有動力電,但沒有足夠的水井,他就再次召開村兩委會議,決定一鼓作氣,再打20眼機井。那一年,適逢黨的政策好,對農村辦電打井有傾斜,全村青壯年勞力拉著平車到拉石料,大家自備乾糧和水,五天五夜來回一趟。在打井的30餘天時間,他與打井工人吃住在工地,時刻處理打井過程中出現的一系列問題。到12月底,全村水澆地共打機井22眼,村裡的糧食再也不靠天吃飯了,第二年,他又托關係買來化肥,配合澆水,當年小麥畝產達500-600斤,麥垛堆積如山,產量翻了一番,交公糧任務完成了,群眾分的糧食多了,集體也有了收入,全村群眾歡欣鼓舞。
在年終的群眾會上他宣布:從今以後,村結束了不通電的歷史,點煤油燈的時代一去不復返了。他將一心一意為全體村民做事,不謀私利,與大家同舟共濟、同甘共苦,努力使擺脫貧窮。
電通了,農田的基礎設施改善了,村裡也穩定了。農村實行聯產承包責任制以後,許多村民的家裡有了積蓄,脫了貧,鄉親們高興得合不攏嘴,自然一些人也產生了小富即安的現象,覺得該緩口氣了,開始沾染了一些不良習俗,搓麻將,搞迷信活動,他看在眼裡,急在心裡。怎樣讓群眾跳出這個怪圈呢?這個問題一直成為縈繞在他頭腦的一件大事,怎樣讓村民致富。
二、抓經濟建設,尋致富門路。
村種菜具有很久的歷史,但多年來東一片,西一片,分散零落,形不成規模,生產技術也很落後,經濟效益低下,實踐使他深深體會到,要想把全村經濟搞上去,就要樹立商品觀念,就要把搞好全村的蔬菜生產當作重頭戲來抓。他把村兩委召集在一起,利用多種形式引導教育群眾要想方設法掙錢,啥來錢種啥,啥值錢種啥,要克服落後守舊思想,要敢於創新。
1988年,他數次到農科院考察,又到壽光、扶溝等地學習經驗,請教問題,下決心調整農業結構,大力發展大棚蔬菜種植,讓農民快速增收。建塑料大棚需較多的資金,購竹竿、石料、鐵絲,許多群眾手裡的積蓄不夠,他就發揮自己熟人多,關係廣的優勢,找鄉領導,找縣領導,磨破了嘴,跑細了腿,經過不懈努力,終於從縣工商行爭取貸款20多萬元,誰建棚給誰家貸款2000元,不用交利息,僅此一項他就給群眾貼進利息2萬多元,這樣解決了村民的後顧之憂。同時,村內又給予政策扶持,凡種棚戶給予排灌便利的地塊,在計劃生育政策上給予傾斜,在宅基地劃分上給予傾斜,減去兩人義務工等一些措施。由於措施得力,當年,村就建起了由黨員幹部帶頭,群眾部分跟進的近40多個大棚,當年人均收入達2000多元,誘人的經濟效益,吸引了觀望者的眼球,第二年全村掀起了建大棚的熱潮,達到每戶一棚,規模種植引來了山西、湖北等客戶前來駐村收購,村民的腰包鼓起來了。1997年,戶均存款都在萬元以上,當年,村獲「省奔小康科普示範村」和「市農村先進黨支部」等榮譽稱號。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村經濟快速發展,成為周邊地區經濟發展的龍頭,他們用「走出去」的政策來擴大種植規模,將自己村的姑娘嫁出去在婆家建大棚,自己村的媳婦帶動娘家人建大棚,這樣,大棚種植到應舉鄉等50多個村莊,面積達3萬多畝,菜農經濟收入達1億5千萬元,創造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苦盡甘來,回想起賣菜難那段經歷還難以忘懷。1993年5月20號,由於道路不通暢,還沒有蔬菜批發市場,外地客戶還不知道這裡有堆積如山的瓜果蔬菜,菜農們看著一車車鮮亮的瓜果賣不出去,愁眉苦臉,大家把目光又集中到的身上,當天下午,他帶領村幹部將菜農的瓜果過秤裝車拉到鄭州蔬菜批發市場。第二天,瓜果銷售一空,菜農繃緊的臉舒展了,他們和黨支部貼的更近了。
1994年,村在全省農村率先實行「協會+公司+農戶」的經營模式。剛成立時都是本村村民,為增強公司的凝聚力,公司出台了一系列針對菜農的優惠政策,規定協會成員購買竹竿、塑料布、農藥、化肥等生產資料價格優惠5-10%,公司成員可以免費參加培訓、免費贈送科技資料、免費收看科技錄像帶、免費借閱科普圖書,成員在蔬菜生產過程中遇到技術難題,公司聘請專家和技術人員實地進行技術指導。成員生產出來的蔬菜可直接進入市場交易。公司負責組織經紀人聯繫外銷,保證不讓菜農爛掉扔掉新鮮蔬菜,他們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公司每年都聘請省、市、縣蔬菜栽培、植保、土肥方面的專家和技術人員到村講課,印發科技資料,播放科技錄像帶和光碟,公司還成立了科普學校,設立了科普圖書閱覽室、購置電視機、影碟機,購買科普圖書1500餘冊,光碟100餘盤,還安上機頂盒,發展遠程教育,使公司成員的科技素質進一步提高。塑料大棚一次性投資較大,而且費工費時,公司開高了6個生產資料門市部,竹竿、塑料布、肥料、農藥、化肥、種子應有盡有,農戶不用出村就可以購買建大棚所需的一切材料,並可享受優惠價格,僅此一項就使公司成員節省費用60多萬元,菜農不怕生產,就怕銷售,為解決賣菜難問題。公司一開始就組織一批業務員分赴鄭州、洛陽、信陽、武漢、晉城、徐州等地跑市場,找信息,將外地客商引到我村蔬菜批發市場,由於村蔬菜品質好,市場管理好,從而吸引了大批客商進入村蔬菜批發市場進行交易。為了及時掌握國內蔬菜市場行情,公司還購置了一台電腦,開通了網際網路,擴大了對外信息交流,提高了村的知名度。由於公司能為農戶提供產前、產中、產後等優化服務,所以大棚蔬菜發展速度迅猛。1996年全村大棚數量達200多個,平均一戶一個大棚,1998年,全村大棚溫室總數達700多個,平均每人一畝大棚,蔬菜面積達全村耕地面積的80%以上,成為名副其實的蔬菜專業村,公司成員達到了200多戶,發展大棚數量基本飽和,為保證蔬菜數量,公司把成員範圍擴大到外村、外鄉、外縣,並享受與本村成員同等的優惠條件,到2004年,公司成員達4000多戶,隨著種植規模的不斷擴大,瓜果產品不均衡,造成蔬菜價格差別較大,公司又把目光盯在了提高蔬菜品質方面。他們翻閱了大量的資料,制訂了公司無公害生產標準,並從種子選用、土壤處理、肥料、農藥施用等各個方面嚴格把關,確保產品達到無公害標準,在2002年5月市農業局檢查中,公司送去的黃瓜、西紅柿等蔬菜檢測合格率達97%,高於全市平均水平,村無公害蔬菜知名度進一步提高,蔬菜銷售價格又趨回升,2003年5月,鄉無公害蔬菜生產基地通過省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基地驗收。
村通過調整種值結構,發展高效農業,湧現出不少由窮變富的典型。如本村村民周學勝,原來家裡很窮,住的是破瓦房,沒有姑娘願意嫁給他,在的幫助下,他家建了兩個塑料大棚,三、四年的時間,就住上了新樓,娶上了漂亮媳婦。村民趙嶺原來家裡也很窮,他通過發展大棚蔬菜積累了十幾萬元資金,一年時間蓋了兩座小樓,又增添了不少新家具,成為本村致富的典型。現在的村,家家戶戶住小樓,家居用品室內擺設一點也不比縣城裡的人差,而且村民還擁有了30多輛小汽車,全村人過上了小康生活。近20年來,村先後三次獲「省五好黨支部」榮譽稱號,五次獲「市五好黨支部」榮譽稱號、八次獲「縣五好黨支部」榮譽稱號,本人先後獲市勞動模範,農村「雙強」黨支部書記,優秀共產黨員等榮譽稱號。
三、抓思想教育,樹文明新風。
同志在領著村民抓經濟建設的同時,時刻不放鬆對幹部群眾的思想教育,把黨員幹部隊伍建設始終作為一件大事認真抓好。首要的是堅持理想信念、宗旨意識教育,解決為什麼當幹部、為誰當幹部的問題,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在村委會上,他經常說:「我們共產黨人的宗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都是為人民謀利益,這個問題什麼時候都不能忘記,要想自己富,別當村幹部,當幹部就不能怕吃虧,怕吃虧就不能當幹部。」他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理想信念教育靠正確灌輸,集體學習,個別談心,他不喜歡開會點名批評人,人都有自尊心,都要表揚的一面,要啟發自覺,在教育問題上,「班長」要給幹部帶好頭,幹部要給群眾帶好頭,言行一致,才有凝聚力、號召力。2002年,國家推行殯葬改革,改土葬為火葬,他就帶領自己家的幾個侄子首先把自家的墳頭平掉,這樣,三天時間,村耕地田裡的墳頭全部平掉,在村務、黨務工作會上,作為支部書記正確執行黨的民主集中制原則,不搞「一言堂」,既要讓幹部群眾暢所欲言,反映民意,又要敢於集中,重大問題堅持集體決定,程序是兩委提出意見,召開黨員會通報,召開村民代表會決定,最後再召開村民大會,這樣,既保證了黨組織的核心地位,又體現村民自治?
制度建設是長遠性的工作,村在學習、工作、會議、行為規範等方面都有制度,保證每項工作都有章可循,他們制定了村規民約,簡易可行,加強宣傳教育,通過教育把遵守制度變成大家的自覺行動,認識到了就不感到約束,也就養成了好的習慣。
在幾十年的工作中,感覺到,村黨支部是團結的,是一個堅強的堡壘。村幹部隊伍幾十年保持先進性,保持良好作風,保持一種幹事創業的精神狀態,不計名利的奉獻精神,為村經濟持續穩定發展提供了堅強的組織保證。
物質富裕,精神更要富裕,村以遠程教育、廣播、標語、漫畫等手段對全村幹部群眾進行思想教育,使他們吃飽、穿好、精神更好,為了讓村民每天生活都愉悅充實,村裡投資興建了老年活動中心,文化大院,訂閱各種報刊雜誌,活躍群眾文化生活。
下一步,村兩委計劃多方籌資將全村大小街道都修成水泥路,安裝路燈,栽植景觀樹,並對過去的80多畝窯坑進行統一招標開發,進一步完善市場功能,走工農商一體化發展道路,為村加快發展、跨越發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同志擔任村黨支部書記以來,認真宣傳和貫徹落實黨在農村的各種渠道方針、和政策,以共產黨員標準嚴格要求自己,團結帶領該村黨員幹部和群眾克服一切困難,自力更生,打電井,修橋鋪路,建設市場,全縣率先調整農業結構,大力發展保護地無公害蔬菜生產,引導全村走上科技致富之路。迄今為止,全村種植隧道蔬菜面積達950畝,占全村耕地總面積的80%以上,村內擁有豫北地區規模最大的蔬菜批發交易市場,年交易額在5000萬元以上,產品銷往全國20多個大中城市,僅隧道蔬菜生產和市場交易一項,農民年人均收入達11000元,成為遠近聞名的富裕村莊,輻射驅動原、延、封三縣50多個行政村隧道蔬菜種植2萬畝以上,成為隧道蔬菜行業的引路人。
一、抓基礎設施,創造良好條件。
1976年,村子還是不到500人的偏僻村子,寬2米的土路,高低,崎曲不平,被稱為三蹦村,晴天車在路上跳,人在車上跳,心在肚子裡跳,遇到雨天,走路困難。拉平車走,五個人拉不動千斤貨物,推自行車走得不快,大半路還得扛自行車。村裡沒有電,到了晚上,大眾在煤油燈下熬夜,田裡沒有線,沒有電線桿。澆麥靠人造水車,遇到乾旱年月,井水乾燥,大眾只靠天吃飯,糧畝產量只有200斤。在那個分工吃糧食的歲月里,大眾的物質生活、精神生活極度不足。只是夢想著能用電,家裡的生活一切都會發生變化,他暗自決心年底一定要用電,讓家家戶戶的燈光亮起來,讓田地喝飽。村兩委決定後,立即行動。拍板的第二天,他去鄭州,通過關係買了一噸鋁線,在那個計劃經濟的時代,一次警察只能買一噸。這樣,他五進省城,餓了啃玉米饅頭,渴了。
頭飲口涼水,睏了,就在街頭露宿。儘管這樣,他的心裡還是甜滋滋的,總共買到四噸鋁線,離全村的盼望近了。緊接著,又用半月的時間把低壓杆全部栽上,三伏暑天,幹部群眾熱情高漲,大家的脊背曬得黑油油的,臉曬得黑紅。拉線扛線,片刻不閒,渾身有用不完的勁,沒有人喊苦嫌累,個個乾得熱火朝天,汗流浹背,就這樣用不到兩個月的時間,全村每一戶村民都用上了電,燈亮了,群眾的心亮了。他們說:「沒有咱支書的辛勞,沒有支書的帶頭,還不定猴年馬月才用上電呢!」平凡的話語,詮釋了黨的領導在群眾心中的地位。
家裡用電解決了,但莊稼地里的還不能灌溉。因為地里雖有動力電,但沒有足夠的水井,他就再次召開村兩委會議,決定一鼓作氣,再打20眼機井。那一年,適逢黨的政策好,對農村辦電打井有傾斜,全村青壯年勞力拉著平車到拉石料,大家自備乾糧和水,五天五夜來回一趟。在打井的30餘天時間,他與打井工人吃住在工地,時刻處理打井過程中出現的一系列問題。到12月底,全村水澆地共打機井22眼,村裡的糧食再也不靠天吃飯了,第二年,他又托關係買來化肥,配合澆水,當年小麥畝產達500-600斤,麥垛堆積如山,產量翻了一番,交公糧任務完成了,群眾分的糧食多了,集體也有了收入,全村群眾歡欣鼓舞。
在年終的群眾會上他宣布:從今以後,村結束了不通電的歷史,點煤油燈的時代一去不復返了。他將一心一意為全體村民做事,不謀私利,與大家同舟共濟、同甘共苦,努力使擺脫貧窮。
電通了,農田的基礎設施改善了,村裡也穩定了。農村實行聯產承包責任制以後,許多村民的家裡有了積蓄,脫了貧,鄉親們高興得合不攏嘴,自然一些人也產生了小富即安的現象,覺得該緩口氣了,開始沾染了一些不良習俗,搓麻將,搞迷信活動,他看在眼裡,急在心裡。怎樣讓群眾跳出這個怪圈呢?這個問題一直成為縈繞在他頭腦的一件大事,怎樣讓村民致富。
二、抓經濟建設,尋致富門路。
村種菜具有很久的歷史,但多年來東一片,西一片,分散零落,形不成規模,生產技術也很落後,經濟效益低下,實踐使他深深體會到,要想把全村經濟搞上去,就要樹立商品觀念,就要把搞好全村的蔬菜生產當作重頭戲來抓。他把村兩委召集在一起,利用多種形式引導教育群眾要想方設法掙錢,啥來錢種啥,啥值錢種啥,要克服落後守舊思想,要敢於創新。
1988年,他數次到農科院考察,又到壽光、扶溝等地學習經驗,請教問題,下決心調整農業結構,大力發展大棚蔬菜種植,讓農民快速增收。建塑料大棚需較多的資金,購竹竿、石料、鐵絲,許多群眾手裡的積蓄不夠,他就發揮自己熟人多,關係廣的優勢,找鄉領導,找縣領導,磨破了嘴,跑細了腿,經過不懈努力,終於從縣工商行爭取貸款20多萬元,誰建棚給誰家貸款2000元,不用交利息,僅此一項他就給群眾貼進利息2萬多元,這樣解決了村民的後顧之憂。同時,村內又給予政策扶持,凡種棚戶給予排灌便利的地塊,在計劃生育政策上給予傾斜,在宅基地劃分上給予傾斜,減去兩人義務工等一些措施。由於措施得力,當年,村就建起了由黨員幹部帶頭,群眾部分跟進的近40多個大棚,當年人均收入達2000多元,誘人的經濟效益,吸引了觀望者的眼球,第二年全村掀起了建大棚的熱潮,達到每戶一棚,規模種植引來了山西、湖北等客戶前來駐村收購,村民的腰包鼓起來了。1997年,戶均存款都在萬元以上,當年,村獲「省奔小康科普示範村」和「市農村先進黨支部」等榮譽稱號。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村經濟快速發展,成為周邊地區經濟發展的龍頭,他們用「走出去」的政策來擴大種植規模,將自己村的姑娘嫁出去在婆家建大棚,自己村的媳婦帶動娘家人建大棚,這樣,大棚種植到應舉鄉等50多個村莊,面積達3萬多畝,菜農經濟收入達1億5千萬元,創造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苦盡甘來,回想起賣菜難那段經歷還難以忘懷。1993年5月20號,由於道路不通暢,還沒有蔬菜批發市場,外地客戶還不知道這裡有堆積如山的瓜果蔬菜,菜農們看著一車車鮮亮的瓜果賣不出去,愁眉苦臉,大家把目光又集中到的身上,當天下午,他帶領村幹部將菜農的瓜果過秤裝車拉到鄭州蔬菜批發市場。第二天,瓜果銷售一空,菜農繃緊的臉舒展了,他們和黨支部貼的更近了。
1994年,村在全省農村率先實行「協會+公司+農戶」的經營模式。剛成立時都是本村村民,為增強公司的凝聚力,公司出台了一系列針對菜農的優惠政策,規定協會成員購買竹竿、塑料布、農藥、化肥等生產資料價格優惠5-10%,公司成員可以免費參加培訓、免費贈送科技資料、免費收看科技錄像帶、免費借閱科普圖書,成員在蔬菜生產過程中遇到技術難題,公司聘請專家和技術人員實地進行技術指導。成員生產出來的蔬菜可直接進入市場交易。公司負責組織經紀人聯繫外銷,保證不讓菜農爛掉扔掉新鮮蔬菜,他們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公司每年都聘請省、市、縣蔬菜栽培、植保、土肥方面的專家和技術人員到村講課,印發科技資料,播放科技錄像帶和光碟,公司還成立了科普學校,設立了科普圖書閱覽室、購置電視機、影碟機,購買科普圖書1500餘冊,光碟100餘盤,還安上機頂盒,發展遠程教育,使公司成員的科技素質進一步提高。塑料大棚一次性投資較大,而且費工費時,公司開高了6個生產資料門市部,竹竿、塑料布、肥料、農藥、化肥、種子應有盡有,農戶不用出村就可以購買建大棚所需的一切材料,並可享受優惠價格,僅此一項就使公司成員節省費用60多萬元,菜農不怕生產,就怕銷售,為解決賣菜難問題。公司一開始就組織一批業務員分赴鄭州、洛陽、信陽、武漢、晉城、徐州等地跑市場,找信息,將外地客商引到我村蔬菜批發市場,由於村蔬菜品質好,市場管理好,從而吸引了大批客商進入村蔬菜批發市場進行交易。為了及時掌握國內蔬菜市場行情,公司還購置了一台電腦,開通了網際網路,擴大了對外信息交流,提高了村的知名度。由於公司能為農戶提供產前、產中、產後等優化服務,所以大棚蔬菜發展速度迅猛。1996年全村大棚數量達200多個,平均一戶一個大棚,1998年,全村大棚溫室總數達700多個,平均每人一畝大棚,蔬菜面積達全村耕地面積的80%以上,成為名副其實的蔬菜專業村,公司成員達到了200多戶,發展大棚數量基本飽和,為保證蔬菜數量,公司把成員範圍擴大到外村、外鄉、外縣,並享受與本村成員同等的優惠條件,到2004年,公司成員達4000多戶,隨著種植規模的不斷擴大,瓜果產品不均衡,造成蔬菜價格差別較大,公司又把目光盯在了提高蔬菜品質方面。他們翻閱了大量的資料,制訂了公司無公害生產標準,並從種子選用、土壤處理、肥料、農藥施用等各個方面嚴格把關,確保產品達到無公害標準,在2002年5月市農業局檢查中,公司送去的黃瓜、西紅柿等蔬菜檢測合格率達97%,高於全市平均水平,村無公害蔬菜知名度進一步提高,蔬菜銷售價格又趨回升,2003年5月,鄉無公害蔬菜生產基地通過省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基地驗收。
村通過調整種值結構,發展高效農業,湧現出不少由窮變富的典型。如本村村民周學勝,原來家裡很窮,住的是破瓦房,沒有姑娘願意嫁給他,在的幫助下,他家建了兩個塑料大棚,三、四年的時間,就住上了新樓,娶上了漂亮媳婦。村民趙嶺原來家裡也很窮,他通過發展大棚蔬菜積累了十幾萬元資金,一年時間蓋了兩座小樓,又增添了不少新家具,成為本村致富的典型。現在的村,家家戶戶住小樓,家居用品室內擺設一點也不比縣城裡的人差,而且村民還擁有了30多輛小汽車,全村人過上了小康生活。近20年來,村先後三次獲「省五好黨支部」榮譽稱號,五次獲「市五好黨支部」榮譽稱號、八次獲「縣五好黨支部」榮譽稱號,本人先後獲市勞動模範,農村「雙強」黨支部書記,優秀共產黨員等榮譽稱號。
三、抓思想教育,樹文明新風。
同志在領著村民抓經濟建設的同時,時刻不放鬆對幹部群眾的思想教育,把黨員幹部隊伍建設始終作為一件大事認真抓好。首要的是堅持理想信念、宗旨意識教育,解決為什麼當幹部、為誰當幹部的問題,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在村委會上,他經常說:「我們共產黨人的宗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都是為人民謀利益,這個問題什麼時候都不能忘記,要想自己富,別當村幹部,當幹部就不能怕吃虧,怕吃虧就不能當幹部。」他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理想信念教育靠正確灌輸,集體學習,個別談心,他不喜歡開會點名批評人,人都有自尊心,都要表揚的一面,要啟發自覺,在教育問題上,「班長」要給幹部帶好頭,幹部要給群眾帶好頭,言行一致,才有凝聚力、號召力。2002年,國家推行殯葬改革,改土葬為火葬,他就帶領自己家的幾個侄子首先把自家的墳頭平掉,這樣,三天時間,村耕地田裡的墳頭全部平掉,在村務、黨務工作會上,作為支部書記正確執行黨的民主集中制原則,不搞「一言堂」,既要讓幹部群眾暢所欲言,反映民意,又要敢於集中,重大問題堅持集體決定,程序是兩委提出意見,召開黨員會通報,召開村民代表會決定,最後再召開村民大會,這樣,既保證了黨組織的核心地位,又體現村民自治?
制度建設是長遠性的工作,村在學習、工作、會議、行為規範等方面都有制度,保證每項工作都有章可循,他們制定了村規民約,簡易可行,加強宣傳教育,通過教育把遵守制度變成大家的自覺行動,認識到了就不感到約束,也就養成了好的習慣。
在幾十年的工作中,感覺到,村黨支部是團結的,是一個堅強的堡壘。村幹部隊伍幾十年保持先進性,保持良好作風,保持一種幹事創業的精神狀態,不計名利的奉獻精神,為村經濟持續穩定發展提供了堅強的組織保證。
物質富裕,精神更要富裕,村以遠程教育、廣播、標語、漫畫等手段對全村幹部群眾進行思想教育,使他們吃飽、穿好、精神更好,為了讓村民每天生活都愉悅充實,村裡投資興建了老年活動中心,文化大院,訂閱各種報刊雜誌,活躍群眾文化生活。
下一步,村兩委計劃多方籌資將全村大小街道都修成水泥路,安裝路燈,栽植景觀樹,並對過去的80多畝窯坑進行統一招標開發,進一步完善市場功能,走工農商一體化發展道路,為村加快發展、跨越發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