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擁有五千年華夏悠久歷史的中國而言,自古就涉及到了戰爭,涉及到了軍事,逐漸形成的軍事思想為現代軍事理論奠定了基礎。從工人化、機械化的戰爭到信息化、科學化的戰爭,都需要擁有軍事思想的指揮。
何為軍事思想?軍事思想是關於戰爭、軍隊和國防問題的理性認識,是人們長期從事軍事的經驗總結和理論概括。不同隊級、國家或政治集團所擁有的軍事思想可能不同。同一階級、國家或政治集團的思想在不同歷史時期或發展階段也有區別。軍事思想是一種社會意思形態,既受其他社會意識形態的制約和影響,也影響和作用於其他社會意識形態。
在其源遠流長的歷史文化中,中國古代軍事思想是一直絢爛的奇葩。中國古代戰爭之多,軍事群星之多,軍事典籍之多,堪稱為世界之最,其軍事思想發展水平一直居於世界領先水平。
中國古代軍事思想的形成、發展與成熟。
1.夏、商、西周時期——形成時期。
公元前21世紀(一說公元前22世紀),中國建立了奴隸制的夏王朝,從此戰爭成為階級鬥爭的最高形式。從古代兵書的記載和出土的文物來看,夏朝前期石器、木棒是主要的作戰工具。夏朝後期青銅器逐漸演替了那些最古老的作戰工具。可由於身披青銅盔甲、手執青銅武器,步行作戰非常困難,所以車戰是主要的作戰方式。奴隸主對外族發動掠奪戰爭,或用武力鎮壓本族奴隸的反抗,都是以征討「違天命者」、「弔民伐罪」、「敬天保民」相號召,並用占卜手段,假借神的旨意和嚴刑厚賞驅使士卒作戰。作戰方式是集團列陣正面衝殺。到商代以後,作戰逐漸以車兵為主。對軍隊指揮,要求行動統一,嚴厲管理。這種思想,指導著夏、商、西周幾個王朝的軍事鬥爭。通過這一時期的戰爭,人們已初步認識到審勢而動,量力而行,眾可以勝寡,強可以勝弱,反映了樸素的唯物主義觀念。此時,人們對於戰爭的認識處於低級階段,反映這一時期的軍事理論文獻有《尚書》、《軍志》、《軍政》。雖然已消亡或存在隻言片語,但已高度概括和抽象出了一些關於作戰指導的理性原則。例如:軍政曰:「言不相聞,故為之金鼓;視不相見,故為之旌旗」。軍志曰:「先人有奪人之心,後人有待其衰」等。
2.春秋戰國時期——成熟時期。
約從公元前 8世紀初至前 3世紀末,即春秋戰國時期,中國逐漸由奴隸社會進入封建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社會制度的變革,引起了士兵成分的變化和兵器的改進,軍事制度和作戰方式也隨之變化。為適應這些新情況的需要,產生了統率軍隊的專職將帥,湧現了許多代表新興地主階級的軍事家和兵書著作。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孔子兵法》。著名的《孫子兵法》,標誌著封建統治階級軍事思想的成熟。它是世界上最早的系統而全面的軍事理論著作,揭示了一系列指導戰爭的規律,並奠定了中國軍事思想的基礎,指導著後代的戰爭實踐和軍事理論的研究,在國際上也享有極高的聲譽。《孫子兵法》提出,軍事鬥爭必須巧妙地運用權謀,即「上兵伐謀」,「必以全爭於天下」,認為「不戰而屈人之兵」是高明的軍事家所期求的最理想的戰爭結局。它打破了奴隸社會的天命觀,以樸素的辯證法和唯物主義思想,指出戰爭獲勝不取決於鬼神,只要能夠做到「知彼知己」,就可以「百戰不殆」。它提出了「以正合,以奇勝」和「攻其無備,出其不意」的作戰思想。《孫子兵法》還指出,戰爭勝負是由政治、經濟、天時、地利、人事等因素所決定的,所以封建統治階級要修明政治,順應民心。這些思想,也為《孫子兵法》同時代的其他兵書和論及軍事的著作所重視。戰國時期,人們對戰爭的認識又進了一步。例如,傳為軍事家吳起所著的《吳子》,就探索了戰爭的實質,論及戰爭發生的根源,並把戰爭分成幾種類型,賦予定義,提出對付各類戰爭的方略。軍事家孫臏所著《孫臏兵法》,更主張拋棄「責仁義,式禮樂」的思想,要求用戰爭手段解決社會混亂局面;其作戰思想則特彆強調「貴勢」和以奇制勝。這些主張,都是對《孫子兵法》軍事思想的繼承和發展。在海灣戰爭和伊拉克戰爭中,美軍方面稱:指揮官給每個美軍大兵都發了《孫子兵法》,讓他們臨陣學習,若有誰不學習就撤他的職,以至於每個人把書就裝在他們們鼓鼓的大背囊裡面。因此有一種說法說有一個中國人親身經歷了這兩場戰爭,那就是孫子,也有一種說法認為是孫子打贏了這兩場戰爭。
3.秦漢至五代時期——發展時期。
從公元前 3世紀末至公元13世紀,中國經歷了秦、漢、晉、隋、唐、宋、元等幾個大的王朝的統治和更迭。在這漫長的歷史時期,先秦的軍事思想對軍事鬥爭仍然起著重要的指導作用。同時,由於社會經濟、政治、文化及戰爭的發展,軍事思想也進一步得到豐富和提高。秦始皇的大規模築長城、修馳(直)道、重兵戍邊等軍事措施,對後世建設邊防的戰略思想,有重大影響。在著名的楚漢戰爭中,張良為劉邦決策,收攬民心,分化對方,爭取同盟,孤立項羽,取得了戰爭勝利。西漢王朝在對北方匈奴貴族的反擊作戰中,由名將衛青、霍去病率獨立的騎兵集團主動出擊,快速機動,遠程奔襲,以及正面衝擊,翼側迂迴等作戰行動,創造性地發展了大規模使用騎兵的戰略戰術。兵書《六韜》,針對頻繁的戰爭,提出了愛惜民力、休養生息的思想,並對作戰指揮機構以及步兵、騎兵的協同作戰等作了論述。兵書《三略》,進一步闡述了「柔能制剛,弱能制強」的樸素的軍事辯證法思想,並指出最高統治者必須廣攬人才,重視民眾與士卒的作用。從漢到隋曾多次發生過從黃河流域向江南進軍的大規模戰爭,大都是步、騎兵和水軍多路並進的多兵種大集團的配合作戰。其中,東漢末年的赤壁之戰,晉滅吳之戰,東晉苻秦的淝水之戰,以及隋滅陳之戰最為著名。在這些戰爭中,政治鬥爭與軍事鬥爭的結合,謀略與決策,以及作戰指揮藝術,都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李衛公問對》一書,聯繫唐代初期的戰爭經驗,對以往兵書進行了探討,對《孫子兵法》提出的虛實、奇正、攻守等原則及其內在聯繫,作了比較辯證的論述。李筌的《太白陰經》認為,戰爭的取勝決定於國家政治的優劣、力量的強弱以及謀略的運用。到了遼、宋、西夏和後來的宋與金、蒙古等幾個民族政權並立的統治時期,互相長期處於對立狀態,戰爭頻繁。這時期,隨著生產發展和戰爭的需要,出現了火器和複雜的裝備器材,對作戰產生了重要影響。在以漢民族為主體的宋王朝,由於政治腐敗,軍權由皇帝絕對控制,軍隊作戰能力低下,造成屢戰失利。統治者為了教習文臣武將熟悉軍事,命曾公亮等編纂《武經總要》,總結古今兵法和本朝方略,並頒布《孫子兵法》、《吳子》、《司馬法》、《六韜》、《尉繚子》、《三略》和《李衛公問對》為《武經七書》,官定為武學教材。這時,許洞的《虎鈐經》和何去非的《何博士備論》,均對皇帝絕對控制軍隊指揮權及其危害提出了非議。南宋名將岳飛提出:「運用之妙,存乎一心。」他率「岳家軍」突破皇帝「欽定」的作戰旨意,採取步、騎配合的靈活戰法,擊敗了金軍強大的騎兵。陳規在《守城錄》中,記錄了軍隊開始使用火器和改進城防工事進行防禦作戰的方法,主張「守中有攻」,對城市防禦戰法有所創新。中國北方游牧民族建立的遼、西夏、金等政權,均以騎兵見長,特別是後來興起的蒙古族,建立了兵牧合一的制度,充分發揮其騎兵優勢,以高度的機動靈活制敵,並善於學習和利用敵方先進技術,不斷改進其軍隊的裝備。蒙古貴族和後來建立的元王朝戰勝南宋時,採取遠距離的戰略迂迴和步、騎、水軍聯合多路進軍,實施大集團軍隊的戰略進攻。以上的實踐經驗和兵書內容,進一步發展和豐富了古代的軍事思想。
4.宋至鴉片戰爭時期——體系化時期。
大約從14世紀末至19世紀40年代,約從明朝至清朝後期,中國封建社會逐步走向沒落的境地,不但有連綿不斷的大規模農民起義戰爭、民族起義戰爭和統治者的平叛戰爭等,而且外國也開始入侵中國。宋至元豐年間的《武經七書》已作為武學的必修課程。火藥,指南針開始使用于軍事。火武器登上戰爭的舞台。火藥的西傳對世界軍事產生了非常大的影響,致使明朝至清朝前期一方面出現了十分保守的只求守城保寨單純防守作戰的思想;另一方面,從實踐中總結出的帶有強烈革新內容的軍事思想,也在不少兵書中出現。明代傑出抗倭將領戚繼光的《紀效新書》和《練兵實紀》就是這種革新思想的代表作。他根據沿海複雜的地形條件和倭寇火器裝備的特點,對陣法作了重大。他制定了以 12人為單位的「鴛鴦陣」,把它作為戰鬥隊形的基礎。何良臣的《陣紀》一書,對於軍隊組訓和戰法的論述,也具有革新的內容。孫承宗主編的《車營扣答合編》,反映了在大量火器裝備部隊後,編制和戰法的。茅元儀編纂的《武備志》,則試圖從軍事理論、建軍作戰、兵器製造使用、天象地理、江河海防諸方面,提出實行軍事改革的依據,以求振興明王朝的武備。清王朝建立以前,後金(清王朝前身)與明軍發生薩爾滸之戰,清太祖努爾哈赤以「憑爾幾路來,我只一路去」的方針,集中優勢兵力,充分發揮其步騎協同作戰的長處,對明軍的多路進攻實行各個擊破,反映了軍事指揮上的新思想。乾隆以後,統治者局限於騎射為滿洲之根本的思想,採取閉關鎖國政策,在軍事上逐漸趨於保守落後。但是,也有不少人針對這種狀態,提出了某些革新思想。例如,惠麓酒民的《百金方》,主張團結民心,實行兵民聯防;顧祖禹的《讀史方輿紀要》提出京城要建立多層次設防的思想;年羹堯的《治平勝算全書》,強調平時對軍隊嚴格訓練,戰時才能取勝等,都有一定的積極意義。
戰爭的指導思想。
我國古代戰爭指導思想十分豐富,大致有以下八項內容。
1、先發制人。
戰場上兩軍對陣,劍拔弩張,誰能爭取先機,便占有了主動。正如《尉繚子》所言:「故兵貴先,勝於此,則勝彼矣」。
2、速戰速決。
孫武曾說:「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久則鈍兵挫銳」,「故兵貴勝,不貴久」。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德國以「閃電戰」的方式贏得了速度上的優勢,主動出擊迂迴並突破了英法自以為固若金湯的馬其諾防線,在短時間迫使法國投降。
3、力爭主動。
《鬼谷子》說:「制人者,握權也;見制於人者,制命也」。
春秋時期,多國爭霸日盛。發生在晉楚兩國間的城濮之戰,以晉國勝利而結束。晉勝楚敗的一個重大原因則晉軍在戰略、戰術上力爭主動,占儘先機,從而贏取了戰爭。戰爭一開始,晉軍一天始,晉右軍胥臣部將虎皮蒙在戰馬上,此舉使楚下軍驚恐失措,紛紛敗退;接著,晉左軍佯做後退,並將事先伐好的樹枝綁在戰車尾部,塵土飛揚,使楚上軍誤以為晉軍已經潰不成軍,楚軍於是放鬆警惕,全力追趕。在這種情況下,晉中軍切斷楚上軍歸路,同時,假裝潰敗的晉左軍轉身回擊。在晉軍圍殲下,楚上軍幾乎全軍覆滅。
4、集中兵力。
《白豪子》指出:「兵之貴合也。合則勢張,合則力強,合則氣旺,合則心堅。」認為作戰最重要的是集中兵力。
5、出其不意。
孫武認為:「攻其無備,出其不意。此兵家之勝,不可先傳也」。1941年12月7日,日軍海軍偷襲美海軍基地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爆發。日本在珍珠港事件的勝利,就得益於戰爭之前各方面的「出其不意」。首先是外交策略上日本假意和美國進行外交談判,使美國放鬆警惕;其次在攻擊時間的選擇上,12月7日正是美海軍士兵的休息時間,可謂神不知,鬼不覺。
6、奇正互變。
孫武說:「凡戰者,以正合,以奇勝。故善出奇者,無窮如天地,不竭如江河」。同樣是疑敵,戰國時的孫臏用的是減灶法,而三國時的諸葛亮則採用了增灶法,殊途同歸。
7、兵貴其和。
《准南子》提出:「良將之用座也,同其心,一其力」,把協同作戰看作戰爭勝利的重要因素。
8、先戒為寶。
古人從戰爭經驗中認識到戰爭是不可避免的,所以,即使天下太平,但忘了戰備也是很危險的。
中國古代軍事思想強調得民心、得人、主張棄個人小利謀長遠大利;注重謀略,力求智取,所以存在「兵者,詭道也」和「先發制人,出其不意的戰術思想。它講究居安思危,未雨綢繆。中國古代軍事思想是中國古代千百次王朝戰爭和大規模農民起義戰爭的經驗總結。它的豐富內容,是前人留下的寶貴軍事遺產,也是中華民族燦爛文化遺產的一個重要部分。中國近代的直至現代的軍事思想,都從中批判地繼承和吸取了許多有價值的內容。
何為軍事思想?軍事思想是關於戰爭、軍隊和國防問題的理性認識,是人們長期從事軍事的經驗總結和理論概括。不同隊級、國家或政治集團所擁有的軍事思想可能不同。同一階級、國家或政治集團的思想在不同歷史時期或發展階段也有區別。軍事思想是一種社會意思形態,既受其他社會意識形態的制約和影響,也影響和作用於其他社會意識形態。
在其源遠流長的歷史文化中,中國古代軍事思想是一直絢爛的奇葩。中國古代戰爭之多,軍事群星之多,軍事典籍之多,堪稱為世界之最,其軍事思想發展水平一直居於世界領先水平。
中國古代軍事思想的形成、發展與成熟。
1.夏、商、西周時期——形成時期。
公元前21世紀(一說公元前22世紀),中國建立了奴隸制的夏王朝,從此戰爭成為階級鬥爭的最高形式。從古代兵書的記載和出土的文物來看,夏朝前期石器、木棒是主要的作戰工具。夏朝後期青銅器逐漸演替了那些最古老的作戰工具。可由於身披青銅盔甲、手執青銅武器,步行作戰非常困難,所以車戰是主要的作戰方式。奴隸主對外族發動掠奪戰爭,或用武力鎮壓本族奴隸的反抗,都是以征討「違天命者」、「弔民伐罪」、「敬天保民」相號召,並用占卜手段,假借神的旨意和嚴刑厚賞驅使士卒作戰。作戰方式是集團列陣正面衝殺。到商代以後,作戰逐漸以車兵為主。對軍隊指揮,要求行動統一,嚴厲管理。這種思想,指導著夏、商、西周幾個王朝的軍事鬥爭。通過這一時期的戰爭,人們已初步認識到審勢而動,量力而行,眾可以勝寡,強可以勝弱,反映了樸素的唯物主義觀念。此時,人們對於戰爭的認識處於低級階段,反映這一時期的軍事理論文獻有《尚書》、《軍志》、《軍政》。雖然已消亡或存在隻言片語,但已高度概括和抽象出了一些關於作戰指導的理性原則。例如:軍政曰:「言不相聞,故為之金鼓;視不相見,故為之旌旗」。軍志曰:「先人有奪人之心,後人有待其衰」等。
2.春秋戰國時期——成熟時期。
約從公元前 8世紀初至前 3世紀末,即春秋戰國時期,中國逐漸由奴隸社會進入封建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社會制度的變革,引起了士兵成分的變化和兵器的改進,軍事制度和作戰方式也隨之變化。為適應這些新情況的需要,產生了統率軍隊的專職將帥,湧現了許多代表新興地主階級的軍事家和兵書著作。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孔子兵法》。著名的《孫子兵法》,標誌著封建統治階級軍事思想的成熟。它是世界上最早的系統而全面的軍事理論著作,揭示了一系列指導戰爭的規律,並奠定了中國軍事思想的基礎,指導著後代的戰爭實踐和軍事理論的研究,在國際上也享有極高的聲譽。《孫子兵法》提出,軍事鬥爭必須巧妙地運用權謀,即「上兵伐謀」,「必以全爭於天下」,認為「不戰而屈人之兵」是高明的軍事家所期求的最理想的戰爭結局。它打破了奴隸社會的天命觀,以樸素的辯證法和唯物主義思想,指出戰爭獲勝不取決於鬼神,只要能夠做到「知彼知己」,就可以「百戰不殆」。它提出了「以正合,以奇勝」和「攻其無備,出其不意」的作戰思想。《孫子兵法》還指出,戰爭勝負是由政治、經濟、天時、地利、人事等因素所決定的,所以封建統治階級要修明政治,順應民心。這些思想,也為《孫子兵法》同時代的其他兵書和論及軍事的著作所重視。戰國時期,人們對戰爭的認識又進了一步。例如,傳為軍事家吳起所著的《吳子》,就探索了戰爭的實質,論及戰爭發生的根源,並把戰爭分成幾種類型,賦予定義,提出對付各類戰爭的方略。軍事家孫臏所著《孫臏兵法》,更主張拋棄「責仁義,式禮樂」的思想,要求用戰爭手段解決社會混亂局面;其作戰思想則特彆強調「貴勢」和以奇制勝。這些主張,都是對《孫子兵法》軍事思想的繼承和發展。在海灣戰爭和伊拉克戰爭中,美軍方面稱:指揮官給每個美軍大兵都發了《孫子兵法》,讓他們臨陣學習,若有誰不學習就撤他的職,以至於每個人把書就裝在他們們鼓鼓的大背囊裡面。因此有一種說法說有一個中國人親身經歷了這兩場戰爭,那就是孫子,也有一種說法認為是孫子打贏了這兩場戰爭。
3.秦漢至五代時期——發展時期。
從公元前 3世紀末至公元13世紀,中國經歷了秦、漢、晉、隋、唐、宋、元等幾個大的王朝的統治和更迭。在這漫長的歷史時期,先秦的軍事思想對軍事鬥爭仍然起著重要的指導作用。同時,由於社會經濟、政治、文化及戰爭的發展,軍事思想也進一步得到豐富和提高。秦始皇的大規模築長城、修馳(直)道、重兵戍邊等軍事措施,對後世建設邊防的戰略思想,有重大影響。在著名的楚漢戰爭中,張良為劉邦決策,收攬民心,分化對方,爭取同盟,孤立項羽,取得了戰爭勝利。西漢王朝在對北方匈奴貴族的反擊作戰中,由名將衛青、霍去病率獨立的騎兵集團主動出擊,快速機動,遠程奔襲,以及正面衝擊,翼側迂迴等作戰行動,創造性地發展了大規模使用騎兵的戰略戰術。兵書《六韜》,針對頻繁的戰爭,提出了愛惜民力、休養生息的思想,並對作戰指揮機構以及步兵、騎兵的協同作戰等作了論述。兵書《三略》,進一步闡述了「柔能制剛,弱能制強」的樸素的軍事辯證法思想,並指出最高統治者必須廣攬人才,重視民眾與士卒的作用。從漢到隋曾多次發生過從黃河流域向江南進軍的大規模戰爭,大都是步、騎兵和水軍多路並進的多兵種大集團的配合作戰。其中,東漢末年的赤壁之戰,晉滅吳之戰,東晉苻秦的淝水之戰,以及隋滅陳之戰最為著名。在這些戰爭中,政治鬥爭與軍事鬥爭的結合,謀略與決策,以及作戰指揮藝術,都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李衛公問對》一書,聯繫唐代初期的戰爭經驗,對以往兵書進行了探討,對《孫子兵法》提出的虛實、奇正、攻守等原則及其內在聯繫,作了比較辯證的論述。李筌的《太白陰經》認為,戰爭的取勝決定於國家政治的優劣、力量的強弱以及謀略的運用。到了遼、宋、西夏和後來的宋與金、蒙古等幾個民族政權並立的統治時期,互相長期處於對立狀態,戰爭頻繁。這時期,隨著生產發展和戰爭的需要,出現了火器和複雜的裝備器材,對作戰產生了重要影響。在以漢民族為主體的宋王朝,由於政治腐敗,軍權由皇帝絕對控制,軍隊作戰能力低下,造成屢戰失利。統治者為了教習文臣武將熟悉軍事,命曾公亮等編纂《武經總要》,總結古今兵法和本朝方略,並頒布《孫子兵法》、《吳子》、《司馬法》、《六韜》、《尉繚子》、《三略》和《李衛公問對》為《武經七書》,官定為武學教材。這時,許洞的《虎鈐經》和何去非的《何博士備論》,均對皇帝絕對控制軍隊指揮權及其危害提出了非議。南宋名將岳飛提出:「運用之妙,存乎一心。」他率「岳家軍」突破皇帝「欽定」的作戰旨意,採取步、騎配合的靈活戰法,擊敗了金軍強大的騎兵。陳規在《守城錄》中,記錄了軍隊開始使用火器和改進城防工事進行防禦作戰的方法,主張「守中有攻」,對城市防禦戰法有所創新。中國北方游牧民族建立的遼、西夏、金等政權,均以騎兵見長,特別是後來興起的蒙古族,建立了兵牧合一的制度,充分發揮其騎兵優勢,以高度的機動靈活制敵,並善於學習和利用敵方先進技術,不斷改進其軍隊的裝備。蒙古貴族和後來建立的元王朝戰勝南宋時,採取遠距離的戰略迂迴和步、騎、水軍聯合多路進軍,實施大集團軍隊的戰略進攻。以上的實踐經驗和兵書內容,進一步發展和豐富了古代的軍事思想。
4.宋至鴉片戰爭時期——體系化時期。
大約從14世紀末至19世紀40年代,約從明朝至清朝後期,中國封建社會逐步走向沒落的境地,不但有連綿不斷的大規模農民起義戰爭、民族起義戰爭和統治者的平叛戰爭等,而且外國也開始入侵中國。宋至元豐年間的《武經七書》已作為武學的必修課程。火藥,指南針開始使用于軍事。火武器登上戰爭的舞台。火藥的西傳對世界軍事產生了非常大的影響,致使明朝至清朝前期一方面出現了十分保守的只求守城保寨單純防守作戰的思想;另一方面,從實踐中總結出的帶有強烈革新內容的軍事思想,也在不少兵書中出現。明代傑出抗倭將領戚繼光的《紀效新書》和《練兵實紀》就是這種革新思想的代表作。他根據沿海複雜的地形條件和倭寇火器裝備的特點,對陣法作了重大。他制定了以 12人為單位的「鴛鴦陣」,把它作為戰鬥隊形的基礎。何良臣的《陣紀》一書,對於軍隊組訓和戰法的論述,也具有革新的內容。孫承宗主編的《車營扣答合編》,反映了在大量火器裝備部隊後,編制和戰法的。茅元儀編纂的《武備志》,則試圖從軍事理論、建軍作戰、兵器製造使用、天象地理、江河海防諸方面,提出實行軍事改革的依據,以求振興明王朝的武備。清王朝建立以前,後金(清王朝前身)與明軍發生薩爾滸之戰,清太祖努爾哈赤以「憑爾幾路來,我只一路去」的方針,集中優勢兵力,充分發揮其步騎協同作戰的長處,對明軍的多路進攻實行各個擊破,反映了軍事指揮上的新思想。乾隆以後,統治者局限於騎射為滿洲之根本的思想,採取閉關鎖國政策,在軍事上逐漸趨於保守落後。但是,也有不少人針對這種狀態,提出了某些革新思想。例如,惠麓酒民的《百金方》,主張團結民心,實行兵民聯防;顧祖禹的《讀史方輿紀要》提出京城要建立多層次設防的思想;年羹堯的《治平勝算全書》,強調平時對軍隊嚴格訓練,戰時才能取勝等,都有一定的積極意義。
戰爭的指導思想。
我國古代戰爭指導思想十分豐富,大致有以下八項內容。
1、先發制人。
戰場上兩軍對陣,劍拔弩張,誰能爭取先機,便占有了主動。正如《尉繚子》所言:「故兵貴先,勝於此,則勝彼矣」。
2、速戰速決。
孫武曾說:「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久則鈍兵挫銳」,「故兵貴勝,不貴久」。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德國以「閃電戰」的方式贏得了速度上的優勢,主動出擊迂迴並突破了英法自以為固若金湯的馬其諾防線,在短時間迫使法國投降。
3、力爭主動。
《鬼谷子》說:「制人者,握權也;見制於人者,制命也」。
春秋時期,多國爭霸日盛。發生在晉楚兩國間的城濮之戰,以晉國勝利而結束。晉勝楚敗的一個重大原因則晉軍在戰略、戰術上力爭主動,占儘先機,從而贏取了戰爭。戰爭一開始,晉軍一天始,晉右軍胥臣部將虎皮蒙在戰馬上,此舉使楚下軍驚恐失措,紛紛敗退;接著,晉左軍佯做後退,並將事先伐好的樹枝綁在戰車尾部,塵土飛揚,使楚上軍誤以為晉軍已經潰不成軍,楚軍於是放鬆警惕,全力追趕。在這種情況下,晉中軍切斷楚上軍歸路,同時,假裝潰敗的晉左軍轉身回擊。在晉軍圍殲下,楚上軍幾乎全軍覆滅。
4、集中兵力。
《白豪子》指出:「兵之貴合也。合則勢張,合則力強,合則氣旺,合則心堅。」認為作戰最重要的是集中兵力。
5、出其不意。
孫武認為:「攻其無備,出其不意。此兵家之勝,不可先傳也」。1941年12月7日,日軍海軍偷襲美海軍基地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爆發。日本在珍珠港事件的勝利,就得益於戰爭之前各方面的「出其不意」。首先是外交策略上日本假意和美國進行外交談判,使美國放鬆警惕;其次在攻擊時間的選擇上,12月7日正是美海軍士兵的休息時間,可謂神不知,鬼不覺。
6、奇正互變。
孫武說:「凡戰者,以正合,以奇勝。故善出奇者,無窮如天地,不竭如江河」。同樣是疑敵,戰國時的孫臏用的是減灶法,而三國時的諸葛亮則採用了增灶法,殊途同歸。
7、兵貴其和。
《准南子》提出:「良將之用座也,同其心,一其力」,把協同作戰看作戰爭勝利的重要因素。
8、先戒為寶。
古人從戰爭經驗中認識到戰爭是不可避免的,所以,即使天下太平,但忘了戰備也是很危險的。
中國古代軍事思想強調得民心、得人、主張棄個人小利謀長遠大利;注重謀略,力求智取,所以存在「兵者,詭道也」和「先發制人,出其不意的戰術思想。它講究居安思危,未雨綢繆。中國古代軍事思想是中國古代千百次王朝戰爭和大規模農民起義戰爭的經驗總結。它的豐富內容,是前人留下的寶貴軍事遺產,也是中華民族燦爛文化遺產的一個重要部分。中國近代的直至現代的軍事思想,都從中批判地繼承和吸取了許多有價值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