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戰爭之多,兵書和論兵名著之多,軍事家和軍事理論家之多、軍事典章之多,堪稱為世界之最。我國古代的兵學之盛甲於天下,可稱「兵法之國」。那麼,如何多快好省地學習、研究中國古代軍事思想,掌握其要旨,領會其精髓呢?這就必須有一定的科學方法。然而方法又是因人而異,多種多樣,在這裡我僅談三點參考意見。
其一,要端正態度。應該認識到我國古代軍事思想是寶貴的財富而不是包袱。
這本身是一個對待中國古代軍事思想的態度問題而不純粹是個方法的問題。但我個人認為,如果態度不對,就不可能學習借鑑中國古代軍事思想了。所以,態度其實也是一個重要的方法問題了。
徐向前元帥曾經這樣講過:「中國幾千年的歷史,戰爭如林,造就了一大批傑出的軍事家。他們進步的軍事觀點、治軍主張,指揮藝術和謀略戰術,都是戰爭實踐的科學總結。現代的軍事思想,現代的戰略戰術,只能在這個基礎上形成和發展。」。
魯迅先生也曾經深刻地指出:「歷史上寫著中國的靈魂,指示著將來的命運」。
由此觀之,我們如果將古代文化遺產當成包袱隨便拋棄的話,就不可能發展創新現代軍事理論,也不可能掌握未來中國的命運。因此我們必須端正態度,把古代軍事思想當作一份珍貴的財富加以繼承,很好地學習和研究它。我認為這既是一個態度問題,也是一個方法問題。毛澤東主張從孔夫子到孫中山,我們都要加以繼承,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古為今用。我認為,在我們普通高校里,應大興弘揚中華軍事文化優良傳統之風,增強對中國古代軍事思想的學習和研究力度,汲取思想哲理,啟迪智慧。這是一個現實而重大的歷史課題。
其二,要研、學相長,精讀典籍與研究專著學術及文章相結合。
我國古代兵書,浩如煙海,多達數千冊,一個人窮其一生也不一定能讀完,何況「言兵不止於兵家」。如何有所選擇地少讀而又能知古典兵略之要要旨,窮東方兵學之精妙呢?我認為不妨精讀一些典籍與當代的一些研究專著和學術文章相結合。
首先要選些代表性的古典兵書的今譯本認真精讀。如《孫子兵法》《吳子兵法》《孫臏兵法》《尉繚子》《李衛公問對》等等。這樣就有了古典兵學的一些基礎。
其次,要廣泛搜集一些有關的研究專著,文章來通讀。其好處是可以省時省力地了解這些古代兵書中的思想,了解現代人認識達到什麼程度、有些什麼創新、還有什麼不足等等。當然這兩個方面不是脫節的,而是結合起來的。如研習《孫子兵法》,短短六千多字,就是讀得滾瓜爛熟,但不讀一些研究文章,就很能讀出其神韻來,就很難了解到當代人們對孫子兵法的探討已經達到了軍事、政治、經濟以及企業經營策略、指導人際交往、談戀愛等等各個領域、各個方面,可以說不精讀古代兵書代表作,就會毫無古典兵學基礎,而不讀研究專著,則難以產生認識上的飛躍與發展。兩方面要緊密結合,可達「事半功倍」之效果?
其三、要有創造性思維,善於從古代兵法微言中悟大義和古籍新解。
我們學習、研究中國古代軍事思想,不是為了述古、復古和仿古,而是為了從古典兵法中獲得有益的啟示,回答和解決現實問題。但是古代軍事思想和人類任何理論成果一樣,都不是解決現實問題的公式或現成答案,需要我們下一番察微揮幽的功夫,需要把古人的思想成果與方法,與當代軍事鬥爭的現實相聯繫,創造性地繼承古代軍事思想的優秀成果,創造性地予以發展,要不斷推陳出新。具體講,就是要善於古籍新解和從微言中悟大義。
所謂古籍新解:就是利用古籍中某些合理的內容和形式,深化它的內涵,使死的知識變活,舊的知識變新,淺的知識變深,零散的知識變得系統完整,成為有價值的新思想。毛澤東、劉伯承等老一輩革命家就非常善於從古代軍事思想中汲取營養,推陳出新,創造性地發展和運用古兵法,並賦予其新的時代特點和內容。
例如元朝末年,朱元璋率軍攻下徽州後,他的部下紛紛勸他效仿其它反元實力派人物自立為王,但徽州名士朱升卻進言了九字策:「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這九字策為朱元璋在紛繁複雜的政治、軍事鬥爭中贏得了主動,最終實現了滅元建明的宏偉政治目標,可以說這是一個非常高明的戰略思想。毛澤東針對新中國險惡複雜的國際環境提出:「深挖洞,廣積糧,不稱霸」。對我國人民反帝反霸、備戰備荒起到了巨大指導作用。應當說他們的思路是很相似的,而且很顯然毛澤東是從朱升那裡借用而來的,但一望而知,由於著眼點不同,其階級特色和內容迥然各異,而且毛澤東的九字策顯然比朱升的九字策高明許多,堪稱古籍新解的典範。
所謂從微言中悟大義,是指古籍中某些觀點能夠引發人的深入思考的火花,那麼就應該充分借用這個火種,結合現實問題,形成新思想,新觀點,找到解決問題的新辦法。
例如古代兵法強調「兵不師古」,孫子也強調「戰勝不復」。這就是說,任何奇謀妙策,用過了後,人們都能找到破解的辦法,因此不能把成功的經驗和戰略戰術到處照搬照套地用。如馬謖生搬「陷之死地」而痛失街亭;趙括紙上談兵斷送了趙國40多萬將士的性命;二戰初期,法軍統帥部墨守一戰時凡爾登保衛戰時「防禦萬能」的思想,把全部希望寄托在馬奇諾防線上,結果造成了敗軍亡國的悲劇。
然而劉伯承元帥卻打破了「兵不師古」,「戰勝不復」的常規用兵之法。抗日戰爭時期他指揮八路軍進行的七亘村兩次成功的伏擊戰,可謂是「兵家所忌」的一次大膽巧妙的運用。那麼劉帥為什麼反常用兵能取勝呢?關鍵就在於他能因敵制變,敵人以為我遵循「戰勝不復」之理不會再一次在同一個地方設伏,然而劉帥正是根據敵人這一心理,達到了出其不意之效,創造了「戰勝再復」的範例。可以講,劉帥這個謀略就是運用了創造性思維,能抓住「兵不師古」,「戰勝不復」所蘊含的反覆使用同一種計謀或戰術,敵人有了警惕就難以收到出其不意的效果,從而易給人造成一種心理定勢這樣一個一般規律,能從微言中悟大義,不拘常規,靈活用兵。———「運用之妙,存乎一心」?
毛澤東常講:「讀歷史的人不一定是守舊的人」。習近平主席也強調領導幹部要學習歷史、學習國學。在學習和研究中國古代軍事思想時,同學們一定要有「創新」的觀念和勇氣,借古人之智慧,汲取古典兵學的精華,為我們探索信息化戰爭條件下治軍和用兵的特點與規律服務。為我們學習工作方法、研究方法和領導方法服務。
其一,要端正態度。應該認識到我國古代軍事思想是寶貴的財富而不是包袱。
這本身是一個對待中國古代軍事思想的態度問題而不純粹是個方法的問題。但我個人認為,如果態度不對,就不可能學習借鑑中國古代軍事思想了。所以,態度其實也是一個重要的方法問題了。
徐向前元帥曾經這樣講過:「中國幾千年的歷史,戰爭如林,造就了一大批傑出的軍事家。他們進步的軍事觀點、治軍主張,指揮藝術和謀略戰術,都是戰爭實踐的科學總結。現代的軍事思想,現代的戰略戰術,只能在這個基礎上形成和發展。」。
魯迅先生也曾經深刻地指出:「歷史上寫著中國的靈魂,指示著將來的命運」。
由此觀之,我們如果將古代文化遺產當成包袱隨便拋棄的話,就不可能發展創新現代軍事理論,也不可能掌握未來中國的命運。因此我們必須端正態度,把古代軍事思想當作一份珍貴的財富加以繼承,很好地學習和研究它。我認為這既是一個態度問題,也是一個方法問題。毛澤東主張從孔夫子到孫中山,我們都要加以繼承,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古為今用。我認為,在我們普通高校里,應大興弘揚中華軍事文化優良傳統之風,增強對中國古代軍事思想的學習和研究力度,汲取思想哲理,啟迪智慧。這是一個現實而重大的歷史課題。
其二,要研、學相長,精讀典籍與研究專著學術及文章相結合。
我國古代兵書,浩如煙海,多達數千冊,一個人窮其一生也不一定能讀完,何況「言兵不止於兵家」。如何有所選擇地少讀而又能知古典兵略之要要旨,窮東方兵學之精妙呢?我認為不妨精讀一些典籍與當代的一些研究專著和學術文章相結合。
首先要選些代表性的古典兵書的今譯本認真精讀。如《孫子兵法》《吳子兵法》《孫臏兵法》《尉繚子》《李衛公問對》等等。這樣就有了古典兵學的一些基礎。
其次,要廣泛搜集一些有關的研究專著,文章來通讀。其好處是可以省時省力地了解這些古代兵書中的思想,了解現代人認識達到什麼程度、有些什麼創新、還有什麼不足等等。當然這兩個方面不是脫節的,而是結合起來的。如研習《孫子兵法》,短短六千多字,就是讀得滾瓜爛熟,但不讀一些研究文章,就很能讀出其神韻來,就很難了解到當代人們對孫子兵法的探討已經達到了軍事、政治、經濟以及企業經營策略、指導人際交往、談戀愛等等各個領域、各個方面,可以說不精讀古代兵書代表作,就會毫無古典兵學基礎,而不讀研究專著,則難以產生認識上的飛躍與發展。兩方面要緊密結合,可達「事半功倍」之效果?
其三、要有創造性思維,善於從古代兵法微言中悟大義和古籍新解。
我們學習、研究中國古代軍事思想,不是為了述古、復古和仿古,而是為了從古典兵法中獲得有益的啟示,回答和解決現實問題。但是古代軍事思想和人類任何理論成果一樣,都不是解決現實問題的公式或現成答案,需要我們下一番察微揮幽的功夫,需要把古人的思想成果與方法,與當代軍事鬥爭的現實相聯繫,創造性地繼承古代軍事思想的優秀成果,創造性地予以發展,要不斷推陳出新。具體講,就是要善於古籍新解和從微言中悟大義。
所謂古籍新解:就是利用古籍中某些合理的內容和形式,深化它的內涵,使死的知識變活,舊的知識變新,淺的知識變深,零散的知識變得系統完整,成為有價值的新思想。毛澤東、劉伯承等老一輩革命家就非常善於從古代軍事思想中汲取營養,推陳出新,創造性地發展和運用古兵法,並賦予其新的時代特點和內容。
例如元朝末年,朱元璋率軍攻下徽州後,他的部下紛紛勸他效仿其它反元實力派人物自立為王,但徽州名士朱升卻進言了九字策:「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這九字策為朱元璋在紛繁複雜的政治、軍事鬥爭中贏得了主動,最終實現了滅元建明的宏偉政治目標,可以說這是一個非常高明的戰略思想。毛澤東針對新中國險惡複雜的國際環境提出:「深挖洞,廣積糧,不稱霸」。對我國人民反帝反霸、備戰備荒起到了巨大指導作用。應當說他們的思路是很相似的,而且很顯然毛澤東是從朱升那裡借用而來的,但一望而知,由於著眼點不同,其階級特色和內容迥然各異,而且毛澤東的九字策顯然比朱升的九字策高明許多,堪稱古籍新解的典範。
所謂從微言中悟大義,是指古籍中某些觀點能夠引發人的深入思考的火花,那麼就應該充分借用這個火種,結合現實問題,形成新思想,新觀點,找到解決問題的新辦法。
例如古代兵法強調「兵不師古」,孫子也強調「戰勝不復」。這就是說,任何奇謀妙策,用過了後,人們都能找到破解的辦法,因此不能把成功的經驗和戰略戰術到處照搬照套地用。如馬謖生搬「陷之死地」而痛失街亭;趙括紙上談兵斷送了趙國40多萬將士的性命;二戰初期,法軍統帥部墨守一戰時凡爾登保衛戰時「防禦萬能」的思想,把全部希望寄托在馬奇諾防線上,結果造成了敗軍亡國的悲劇。
然而劉伯承元帥卻打破了「兵不師古」,「戰勝不復」的常規用兵之法。抗日戰爭時期他指揮八路軍進行的七亘村兩次成功的伏擊戰,可謂是「兵家所忌」的一次大膽巧妙的運用。那麼劉帥為什麼反常用兵能取勝呢?關鍵就在於他能因敵制變,敵人以為我遵循「戰勝不復」之理不會再一次在同一個地方設伏,然而劉帥正是根據敵人這一心理,達到了出其不意之效,創造了「戰勝再復」的範例。可以講,劉帥這個謀略就是運用了創造性思維,能抓住「兵不師古」,「戰勝不復」所蘊含的反覆使用同一種計謀或戰術,敵人有了警惕就難以收到出其不意的效果,從而易給人造成一種心理定勢這樣一個一般規律,能從微言中悟大義,不拘常規,靈活用兵。———「運用之妙,存乎一心」?
毛澤東常講:「讀歷史的人不一定是守舊的人」。習近平主席也強調領導幹部要學習歷史、學習國學。在學習和研究中國古代軍事思想時,同學們一定要有「創新」的觀念和勇氣,借古人之智慧,汲取古典兵學的精華,為我們探索信息化戰爭條件下治軍和用兵的特點與規律服務。為我們學習工作方法、研究方法和領導方法服務。